
最近,我有幸捧讀了王曉春老師的《跳出教育看教育》,我最佩服曉春老師那種獨具慧眼的教育藝術。
書中內容是曉春老師在收聽、收看一檔名叫《冬吳相對論》的對話節目有感而發的。初讀此書,就已經被曉春老師樸實卻蘊含著教育智慧與思考的話語深深折服。他的高明之處亦是想前人之所想,探前人之所無,這種做教育上的有心人的細膩情感令我自嘆不如。
作為一代教育名家,曉春老師在取得的成就面前不是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而是將自己的教育智慧與教育思考融入到了現實生活中的點滴,隨處可發現教育契機,發現與教育相貼合的閃光點,并不斷探索,與眾人共勉。
在書中,曉春老師的語言樸素而不失大氣,高雅而不失平和。我可以感受到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都透露出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真誠與自謙。他沒有對自己的想法冠以專家式理論的美名,而是以平和的姿態與你我共談,時刻提醒你我凡事需要一個恰當的溫度。溫度適宜,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適得其反,背道而馳。
巧用“放大鏡”
我們所說的放大鏡并不是說要夸大學生的錯誤,而是說我們要具有一雙善于發現教育契機的慧眼。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善于使用放大鏡這一有利的教育工具發現教育中對學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關鍵點,并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思考并找到教育學生的良方。同樣是不寫作業的學生,但背后的原因卻不盡相同。可能是出于惰性不寫;可能是臨時生病、發燒的特殊身體原因;可能是幫父母干活的一片孝子之心……雖然結果相差毫厘,但其中的過程原因卻是相距千里。可以說在尚未成熟的學生身上這樣的小事經常發生。面對這些情況,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所采用的方法也應不盡相同。缺乏理性思考的人不外乎是劈頭蓋臉一頓批評,而真正的睿智者此時會按捺住心中的急躁情緒,深入了解情況后,分別用不同的方法手段解決,教育效果會更好。
其實世界上并不缺乏做事情的人,而是缺少用心做事的人。同樣的事情,“做”和“用心做”是兩碼事,效果千差萬別。
靜心待花開
花的開放是美好的,但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每朵花的花期不同,顏色、大小、芳香度也各有千秋。而每個孩子就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他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他們需要慢慢的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堅強,學會做人,學會長大。這讓我想到了曉春老師的那句“基礎教育不應有特定的培養目標”,我深深被震撼了,接著是深深的自責,久久揮之不去。多年來,我一直秉承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的角色。表面上看,我每天是兢兢業業、毫不懈怠,一直在不斷努力做一名所謂的好老師。我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們學知識,尤其是課堂上的任務,盡力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過關掌握,這樣才覺得沒有誤人子弟。可是一直以來始終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為什么進入社會后學生的發展情況和當初在校的表現情況很多時候會大相徑庭呢?往往是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反而在長大之后發展的較好,處理社會關系等方面得心應手;而學校里所謂的好學生到了社會上很大一部分卻是無用武之地。在看了曉春老師的文章后,我終于幡然醒悟。原來每一位學生在生理、心理、智力、左右腦的開發程度及發展快慢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個性的差異。我們在對學生提出要求的時候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用同樣的框架把他們禁錮起來,奢望他們朝我們期望的方向去發展。那樣就束縛了學生的個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正如全世界的人如果都長得一樣,那該是多無趣的事情。學生的發展水平、個人喜好如果都一樣,那所有的人就只能去干一件事,社會何談發展與進步。
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用心做教育人,做教育上的有心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找適合學生發展的最佳契機。對于學生德智體各方面的發展,我們需給予必要的指導與引導,我們應欣慰于學生的發展與進步,但也要允許他們有發展差異。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
總之,學生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者都不應該拔苗助長,急于求成。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進步,往往是教育過于操之過急,出現“以男人的標準要求男孩”的苛刻要求。可是千萬別忘了,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我們只需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做好適當的指導和引路人的角色即可,因為興趣是需要慢慢培養的,找準人生目標需要很長的過程。我們是不是也該放慢一下腳步,靜心待花開,做教育上的“有心人”,一路探尋花兒盛開的芬芳!
(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第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