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祥老師自2010年出版第一部作品起,短短六年,已完成出版十部專著。計200余萬字。這不禁讓我想起布魯諾的一首短詩中的幾個句子:
那崇高的理想讓我癡迷
神圣的殿堂令我神往
哪怕我永遠
烈焰焚燒、飛箭穿胸、鎖鏈縛臂
劉老師是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他的新著《有滋有味教語文:語文教師應知的教學技巧》已于2017年5月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因為之前就拜讀過劉祥老師的諸多大作,如《追尋語文的“三度”》 《中學語文經典文本解讀:第三只眼看課文》等,所以為了繼續追循同一名師的思想軌跡與理念主張,在第一時間就購買了此書回來學習。我與劉祥老師并未見過,自然也不認識,對他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于他的幾部著作。讀完《有滋有味教語文》一書,如同經歷一場溫潤而又美好的洗濯,也似一場我與劉祥老師的心靈約會,讓我更加立體完整地認識了他。
眼中有學生
著名特級教師王開東在此書的“序”中說劉祥老師眼里是有人的。這里的人當然就是指學生。可以說,劉老師的語文教學,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實踐,亦或思考感悟,始終指向學生并一切為了學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將這些感悟,放置于學生生命成長需要和語文學科課程建設需要的專業平臺上,盡量從‘人的視角’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我知道,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服務于‘人’的活動行為。”
依據以人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劉老師通過多年的經驗總結與思考錘煉,從教學設計角度,他建構了“五走進”課堂教學模式: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生活,走進文化,走進心靈;從課堂實踐角度,他提出了“三度語文”的教學理念,即“丈量語文的寬度,營造課堂的溫度,擴展語文的深度”;從語文課的價值訴求角度,他認為理想的語文教學,應是“知識、技能與生命”的融合與共鳴。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課堂實踐亦或教學理念,不難看出,其最后的落腳點都是“學生”。
劉老師之所以如此強調語文教學的“生命在場”,主要因為他對“應試主義”取向下唯分數是從的語文教學現實生態的無奈與排斥。這種教學范式造成學生淪為做題取分的機器,教師淪為批卷閱讀的“傻瓜”,課堂淪為“教師講答案,學生記答案”的場所。“這樣的語文,了無情趣,倘若真要品一品它的滋味,除了血腥氣,便是腐臭味。”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夠以思考為菜肴,以課堂為廚具,努力加工出有營養、符合正常人需要的語文家常課。
為了能夠調理出“色香俱全”“有滋有味”的語文課,劉老師還提出教師角色扮演問題:有時教師應該積極走向臺前,做好學生“翻山越嶺”的領路人;有時卻要低調藏在人后,做好學生的“后援力量”,在學生遇到險阻、攀爬費力時,及時地給予點撥與指導,保障學生更好地領略沿途的風景,順利抵達目的地。教師之所以要靈動地變換角色,劉老師認為:“唯有這樣的變化,才能順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將教師的教學植根于學生主體自我發展這一根本之上。”不難看出,劉老師是個始終將學生裝在心里的人。用特級教師盧世國的話來說:“劉老師的課堂發現學生,發掘學生,發展學生,成就學生。”
手中有技巧
此書讀完,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地氣,沒有凌空蹈虛的艱深理論,沒有眼花繚亂的專業術語,有的是急需掌握的教學技巧與可資參照的操作范例。
比如備課,劉老師強調不僅要備教材、學情,還要備“學生利用教材而獲取成長經驗的路徑與方法。”比如課時學習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到當下所學知識與以往所學知識的承繼與銜接,也要考慮到目標設計的基本原則(整體化、體系化、針對性、可操作性原則)與方法(目標梯度設定,核心問題統領、關注具體情境)等。其中尤其是要聯系課文教學目標、單元學習目標、學段學習目標與語文課程學習總目標,也就是說在準備目標時,一定要在大腦中形成“目標樹”,層層解構細化,基于“整體”促進每一堂課都承擔應有的獨特任務,因為我們教的不僅是課文,更是“課程”。
比如教學方法的選擇,既要守正也要出新,守正是要批判性地對待傳統教學方法,需要老師講授的就要認真地講授,需要學生大聲誦讀的就給予充足時間讓學生大聲地誦讀。出新是指教學方法的擇取一定要指向學生的思維發展,符合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與本質屬性。總之,不管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上一定要做語文該做的事!
還比如在課堂問題的設計上,劉老師強調要圍繞核心目標與教學重點來考量,并且他認為常規化的一堂語文課盡量圍繞一個主問題來展開,如果課文篇幅過長,文本信息量過大,內容繁雜,此時就需要借助輔助問題的鋪墊與引導,形成層層鋪墊的問題串(以一個主問題為核心帶動起若干輔助性問題),以此落實課時學習目標。
再比如課堂活動的組織,要圍繞著學習目標來展開,偏離了目標的教與學活動,無論多么精彩,都只能算是低效或無效的活動。另外,活動設計需要基于師生文本間充分對話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教學中的真實性問題(可以來自學生預習,也可以來自教師預設,還可以來自課堂現場生成)。換言之,課堂活動是師生文本間的溝通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決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
另外,本書在如何導入新課,如何介紹作者和背景,如何進行課堂擴展等方面都有十分精辟的論述。以上這些要素可以說是一個語文教師拿到一篇課文后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堂優質語文課必須要關注的核心要點。此書中展現的一些設計理念與實施技巧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尤其是年輕的語文教師去體會,去學習。
腦中有理念
基礎教育領域中,共有五級課程:政策課程、專家課程、教師理解課程、教師執行課程、學生經驗課程。就這種課程思維圖譜來說,其中“教師理解的課程”無疑十分重要,能夠起到勾連“上(政策課程、專家課程)”“下(教師執行課程、學生經驗課程)”的作用。劉祥老師是深諳此道的。整本書中都體現了濃厚的“教師理解課程”意識,尤其是第三輯中,根據不同的文體或文本特征進行教學內容的課程差異分析,以期“讓語文教學不再成為問題內容的跟班者,而是成為文體表達形式的探究者與實踐者。”也就是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不僅教文本內容,即“寫了什么”,更應教文本的表達形式,即“怎么寫的”以及“為什么這樣寫”。從整體來看,我們既要授學生以“魚”又要授學生以“漁”,并且是以后者為主要目的的。
比如小說文體,其“所呈現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并非語文教學的主要學習任務。語文教學該完成的任務,是分析這樣的社會生活畫卷如何通過典型的形象、典型的環境和典型的情節表達出來;是品鑒此種表達的優劣,并從中學習相應的寫作方法、鑒賞方法、評價方法。”再比如散文呈現的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性特征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有著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與言說方式。因此,就散文教學,其最重要的問題“不是知曉作者傳達了什么樣的生命覺解,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這樣的生命覺解從何而來,又如何精當地予以表達。”還有比如詩歌教學中的“誦讀”活動,之于學生而言,其關鍵不在于讀什么,而要知道為何讀以及怎么讀。為了教學環節的完整或課堂形式的必要而進行的誦讀是構不成積極價值的,“只有基于具體的教學目標而精心預設的階梯式誦讀,才能借助誦讀的形式落實對詩歌的理解,讓詩歌真正滋潤學生的生命。”
然而一篇被選入教材的作品,比如《祝福》《林黛玉進賈府》《哈姆雷特(節選)》《雷雨(節選)》等,其本身內容之多,意蘊之廣,再資深的教師都不可能窮盡其間可用來作為教學內容的有價值東西,況且我們的課時有限,所以如何從“文本的原生態價值”中抽離出“作為教材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了。用劉老師的話來說:“語文教師需要做的依舊是依照教材的課程屬性,舍棄其中的一部分意義,再抓住貼合課程需要的那些意義,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方法,使其發揮最大化的教學效果。”如果再具體點,從學習目標角度來看就是“依照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建設體系化目標的要求,對文本內容進行精當取舍。要敢于并善于舍棄作品中非課程目標指向的學習任務的諸多內容,只留下能夠服務于課程目標的核心內容。”
不難看出劉祥老師的語文教學有著深深的課程理論的痕跡,每一單元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有其獨當之任的。任何一篇文章的變動,比如換了在學段中的位置或單元中的位置,都會打破教材作為課程實施內容的屬性。換句話說,一篇作品,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決不能完全依靠經驗主義。散文該教什么,小說該教什么,詩歌該教什么……都應該基于課程及其標準進行擇選。一言之,只有依靠教材中諸多文本的有機組合才能擔負起實現語文課程總目標的任務。
心中有丘壑
朱永新教授和他的新教育團隊曾對語文課堂教學境界進行了三個層次的劃分。第一層境界,好比求學三境界中的“望盡天涯路”和人生三境界中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第二層境界,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與“見山不是山”的階段;第三層境界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和“見山還是山”。
此書開篇,劉老師就引用電影《一代宗師》中的臺詞“習武之人有三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來比喻語文教師亟需的三重修煉。與上文語文課堂教學三層境界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的“見自我”主要就是指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要知道自己為什么這樣做,更要確保自己在做的事尊重了教育,尊重了生命。”那些已有自己教學主張并形成一定體系構架的名師大多已經進入了這重境界。而“見天地”主要是指不光要在語文的天地中打轉,還要在“人類社會世代相承的文化與文明的天地”里打轉。換言之,語文教師“見自己”后不要局限于“自己”,一定要學會博采眾長,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多些包容,多些感恩,多些虛心,方有可能“見天地”。最后的“見眾生”是一種“無我之境”,是看盡世間繁華的坦然,是嘗盡世間味道后的平淡。此時的語文教師不應該被外界因素(分數、名利等)所捆綁,自覺以學生生命更好的成長為追求,促進學生在自由的天空中展翅翱翔。我想劉祥老師已然修煉到了第三層境界。
劉祥老師說十多年前,他便告別了單純地“應試語文”,在他的心中,語文教學必須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生命健康成長為訴求,以順應學生天性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為旨歸。書中有這么兩段話:“要想讓語文學科的教學真正成為滋潤心靈的重要養分,成為構建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人文養料,就必須在教學中喚醒所有學習者的生命意識,讓所有的生命都自在地活躍于課堂。”“致力于生命滋養、靈魂雕塑,以及多方面能力的綜合養成的現代語文教育,其終極目標在于滿足人的終身發展的需要。對于任何一個個體生命而言,此種終身發展需要,絕非識記某種靜態化的知識,亦非掌握某種機械的應試技能,而是要養成會閱讀、懂鑒賞、能寫作、善思考的學習能力,確立樂觀、包容、進取、博愛的人生情懷。”不難看出,劉祥老師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生命在場的課堂,是靈魂自由呼吸的課堂,是能夠讓每一顆成長于其間的心靈都能領受到潤澤與光明的課堂。
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詩結束我的讀后感。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謝爾·希爾弗斯坦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們看起來灰蒙蒙。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
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
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
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魏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