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多是官方培養而成者,其觀點多叫思想或者主張。大師,多來自民間,且是自我成長,其觀點一般叫做祖傳秘方。名家,是官方的封號,大師,多為民間所賜。名家與大師都是名人,只是叫法上略有區別。
歷來,名家與大師的形成就有朝野、官民之分。歷來,官方和民間在關于名人的評價上都有分野,都有分歧。一個名人,官方說好,民間卻不一定叫座。所以,才有金杯銀杯與口碑之說。但究竟是官方的好,還是民間的好,一直以來也很難說清。
官方關于名人的稱謂一般都很規范,都有標準的名稱和順序。比如學歷,就是學士碩士博士,比如學術,就是專家教授等,細分起來,各個行業各種頭銜,琳瑯滿目。但民間不管這些,有點本事就叫做匠人,高一點就叫先生,比較頂級的就叫大師。沒有嚴格的層次和界限,沒有明白的路徑和標準。
官方的名家,觀點思想都不亂說,都比較正統。比如,要是教育的名家他們的思想屬于教育文化和教育哲學層次,表達起來有具體的要求,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有一套完整的表達體系。否則,其教育思想就會打折扣,不高尚大氣。而民間不這樣,即使是大師,他們的東西一般就是簡單明了,喜聞樂見。即使是祖傳秘方,也是大道至簡。所以,武俠電影電視里,大師傳授武功技藝,一般就是半句話甚至是一個詞,有的大師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奧妙秘訣都盡在其中了。不像我們現在的名家,寫了幾十本書,發表了幾百篇文章,也沒有把自己的主張說出個皮毛。倒不是有多么高深,也不是語言表達有多么吃力,主要是思想太多,境界無邊。想想當年的活字印刷術在《夢溪筆談》里也只有幾百字的記錄,即使是官方的文筆,也是惜墨如金了。
民間的名人一般是干出來的,是個匠人,就要走村串巷,腳踏實地。成了大師,也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而官方的名家,有點名氣,就開始著書立說,所以,很多人說,名教師不上課,他們都在布道,都在寫怎樣上課。雖說官方在培養他們的時候,也說要貼地而行,也倡導行動研究,但還是有不少人長于表達,短于操作,疏于操作。從孔子開始,官學就是勞心者,四體不勤,而播種五谷的大師們,卻都在田間。官家和民間,早就有區隔了。
民間大師一般不靠培養,再說也沒人培養。官方主張培養,有資源,有環境。所以,官方的名家要獲得大家的認同,需要推介,需要打造,需要宣傳,不成名也難。而民間的大師,則多為口口相傳,相對顯得低調。因此,民間的要想達到大師級別,處在低級的時候,就需要苦干,需要耐壓。等熬成大師了,如果不裝神弄鬼,坑蒙拐騙,還是需要自我覓食,成了名也難。
我們這樣說,也不是說官方的名家就天生缺土,沒有實踐經驗,或者說要想成為名家,功夫不在自身有多少個人實踐努力。就像有的名家總結的那樣,要抓住關鍵的時間關鍵的人物關鍵的事件。而是說,官方名家,不能養尊處優,更要知道反哺。而民間不是這樣,不會一蹴而就,他們一直熬著,等到了大師,也七老八十了。當然,也有的有捷徑,但那樣的靠投機取巧瞞天過海魔術雜耍般的大師,靠鼻子唱戲腳趾頭寫字成名的大師,就另當別論了。
官方培養名家,特別需要注意公平。比如選什么名家苗子,這就是先入為主,就是七歲看老的思想。這方面就不如民間,有名家大師潛質的,主要靠自己表現出來,不是定向培養,更不是拔苗助長。所以,有時間我們可以培養的人,卻是有名無實,徒有虛名,不能服眾。而民間不是,民間的大師大都是無名有實,很多是無冕之王。有能耐了,就從群眾中產生,沒有能耐了,就消失于群眾之中。
官方和民間互認還有些難度。因為各有自己的尺度,也都有自己的量法。民間說人有力氣,就是能否抱得動石磙碾子,獎品就是一頭羊或一袋米。而官方則比較準確和精確,有儀器有機器,還有看起來很繁瑣的評價標準,獎品也很規范。
我們不是說,官方培養就不好,也不是說,民間散養就是高。要兩者都靠靠,不要太多行政思維,也不要太多民間意識。都有合理成分,都有互鑒的價值。否則,培養的名家不接地氣,生成的大師又有些草莽。
趙憲宇,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雜文作家,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有數百篇文章發表,做過數百場教育教學講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癢》《教育的懺悔》《教育的錯覺》《教育的覺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