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覺得,書就是一支魔法棒,隨時都會將我從低迷中拉回,變得頭腦清醒起來。
說來話長,正兒八經整本整本地讀大部頭的書并不多。大學期間喜歡書,更多地是喜歡各種各樣的雜志。小書閑書生智慧,可也沒見出自己多智慧。走出象牙塔,從先前教初中語文,整日與書本、考試刊物打交道,寫了一些輔導文章,發表了一些豆腐塊,后來被評上“教師讀書之星”,一路走來,有點小確幸的感覺。后來輾轉到小學任教,起初的不適應到后來發現小語還蠻有意思,磕磕又絆絆,還有點糊里糊涂。所幸,后來名師工作室接納了我這樣一個喜歡折騰的語文教書人,在導師的引導下接連啃完一些專業方面的經典書籍。想想,最終慢慢走上讀書之路,還真有點一波三折甚至被逼上梁山的的味道呢。
猛然回首,幸運的是,我發現自己從未離開過課堂,離開過孩子。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的,是難忘的。聊書,聊生活,聊人,聊日子。是的,一個語文老師離開了書,理論上講也就沒有了“教”的資格。一個學生,如果沒有了書,同樣意味著失去了真正的童年生活和樂趣。
吳非老師的這本《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雖然有225頁,但沒有一篇長篇大論。他的過人智慧,他耐人尋味的語言,他的不懼權威,還有他對教育的敏銳與前瞻……我被深深折服了。
吳非先生說,有些課不一定需要PPT!是呀,儀器再先進,技術再精深,于孩子而言,或許只是教師的秀技吧。而當兒童、小語、慢教育,這一系列的語詞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給孩子營造一個綠色環保、安靜和諧的課堂。時代發展再快,紙書閱讀和手寫習慣終究是基本功,永遠不會被淘汰。我們教師不論在什么樣的課堂上都要拋開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真誠,更實在。課堂,終究是學生的學堂,學習場所怎堪光電聲色的干擾。教育的特征是慢,課堂更需要慢,人在發展中的一些過程和經歷真得不能被替代,也無法被替代。
吳非老師的字里行間,我感受到的是他對現在許多違逆教育規律的行為的痛恨與無奈,更能深切體會到他對教育事業無比深情的愛。
一次次在呼喚,教師在課堂上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事實上呢?捫心自問呀,教師為了能輕松、順利地灌輸知識,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按照他們的思路去學習,不自覺地采取了壓抑措施。這種壓抑的教育環境下,還談何學生的存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已成一句空話!別再責怪這個社會了,拯救課堂,刻不容緩!雖說社會所賦予教師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畢竟這個力量還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就要用這份有限的力量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
吳老師認為“教師不閱讀,教育沒有希望”。是呀,教師想要在課堂上“妙語連珠”,就要不斷學習新知、接受新事物,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內心脆弱敏感,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是應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情緒的。教師的教育智慧都是個人讀書、思考及與他人交流產生的。作為一名教師,為了課堂,為了和學生的那一瞬間的碰撞,應當比學生更善于學習。談到如今很多教師不讀書的現狀,吳非說:“教師不讀書的狀態不改變,教育就沒有希望。學生跟從不讀書的老師,能學到什么呢?”讓讀書成為教師生活的一部分,是一句忠告,可不是危言聳聽。
課堂的美好,離不開書籍。師生的生命需要書籍的滋養,更需要課堂的供養。
“我常想,如果不是在課堂,我可能不會像這樣關注一個人的狀態。學生在課堂如何活動,他們需要做什么以及會怎樣做,他們在幾十分鐘內可能會有什么變化,這些小小的變化如何聚集,最后會形成什么樣的思維,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教師能關注這些,并是個‘有辦法的人’,教育就有可能成為美好的生命禮物,而不是簡單的規訓,或是一成不變的教化。”吳非先生如是敞開胸懷,不能不叫人感佩!還好,我們擁有課堂,我們不再孤單,也不再沒有方向。
書中《每一步都要講“有效”么》《課堂上,教師也在學》《過早喚醒不一定有好處》……一路讀來,思緒萬千,篇篇心潮澎湃……每一個真誠而樸實的觀點都可以讓我們去透視事件背后的那個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就這樣,一篇篇充滿理性的生命講述,一道道喚醒生命和靈魂的雞湯,深深地扎進了我的心窩。
課堂里有太多值得我們關注和留戀的細節。每一次課堂,每一次生命的歡舞,每一次生命的訴說,每一次生命的旅行。不錯,課堂才是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家園。
課堂,師生生命的相互馴養。
(江蘇省興化市沙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