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喜歡看電影,尤其是關于教育的電影。近日看了一部張海濤導演執導的《無手老師》,電影基于馬復興教師真實的人生背景,向觀眾展現了一段段精彩的教育故事,令我深有感懷。從馬復興教師身上,我體會到教育工作者的三重境界:技以服人、德以樹人、情以動人。
馬老師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對他是否具有正常的執教能力持懷疑態度,家長們紛紛擠在窗口“現場聽課”,淘氣的孩子們也完全沒把這個無手老師放在眼里,不僅學模扮樣馬老師無手的窘態,還甚至堂而皇之的把對馬老師的戲謔之語寫在黑板上。作為一個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老師而言,馬復興當時的內心無疑是焦慮甚至恐慌的。他面對學生的開場白也僅僅是“要做你們的朋友”這一句飽含深情卻又略顯單薄的話語。正當我也在替馬老師擔心他如何能“震服”學生、管控紀律,開展正常教學的時,電影中馬老師用殘臂在黑板上流暢地寫下了漂亮的漢字,還畫了一只展翅飛翔的老鷹,粉筆落下之際,正是教室內外家長、學生瞠目之時,馬老師以他“無手之手”的絕技,頓時贏得了學生的欽佩和尊敬。我想,所謂教師以技服人,即是如此。我經常聽到學生欽嘆數學老師徒手畫圓,體育老師縱身扣籃,化學老師玩轉試管、溶液七彩變幻等等,所有這些,包括馬老師的“無手之手”都是作為教師在付出艱辛努力之后所練就的扎實的基本功。老師們功力之深厚,技藝之超群,這是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面對學生能有所授、能有所教的重要前提,盡管從師生平等互學的角度,“弟子不必不如師”,但不斷鍛煉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藝和水平,終究是教育工作者的永恒主題。
馬老師的可貴,當然不僅僅是其“無手之手”之技,更讓我感動的是他“人品更是沒的說”的高尚情操。面對同行的奚落甚至謾罵,馬老師不怒不爭,和善處之,和平化解;面對民辦轉正的問題,馬老師總是把機會首先留給其他的同事;雷電風雨之際,馬老師首先想到的是教室土坯瓦房的安全,第一時間沖到現場進行救護;而對于鄉村教師那微薄的工資,馬老師還總是不斷地“挪用私用”(瞞著自己的妻子)服務學校發展和資助貧困學生。這是怎樣的一種無私和博愛,馬老師為天下所有的老師樹立了職業榜樣,也為他所教的學生樹立了人生榜樣。看了影片中的一段段真實感人的故事,我真想有機會能親見一下馬老師,向他深深地鞠一個躬,表達我作為一個同行教師的由衷敬意。
如果說教師的第一重境界是“能”,第二重境界是“德”,那我覺得,教師還有一重境界,那就是把教育事業與自己的生命緊密聯系在一起,用自己一生的力量服務教育事業的情懷和執著,只有具有這樣一種精神信念,才能真正把師德師能融入在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以情動人,以情化人。
馬老師的最大魅力不是他“無手之手”之教學技藝,也不是他“無私博愛”之個人品格,而是他傾情于教育的滿腔熱情和不懈動力。馬老師曾說“一輩子只求教書”,正是這句“只求教書”,他才能跑遍山里山外,以他的真情去找回那些失學的孩子;正是這句“只求教書”,他才能在無良老板面前,俯身跪地,殘臂摩挲,維護自己學生的利益,維護教師職業的尊嚴;正是這句“只求教書”,他才甚至與家長“爭執動手”,從而最終換回家長對教育的理解和支持。馬老師的“只求教書”,其實不是為自己求,更是為他的學生求,再大的困難也擋不住馬老師要把大山里的孩子培養好、教育好的決心。世上技高之人、德善之人多矣,然而這些人未必一定就是好老師,我想只有視教育為摯愛,對教育懷真情,像馬復興老師那樣,執著熱烈、以情為教,才能譜寫出最動人、最美麗的教育篇章。
馬老師由于無手,辦公不太方便,備課批閱時經常會在書上壓一塊石頭,三十多年來,當初的一塊普通礫石,現在已經被壓磨的溫潤如玉。我覺得教育行業和玉器行業略有相似,琢之精美即為技,易之公道即為德,而真正要玉潤光華,還是要持玉人納之以情,融之以靈,這樣才能發揮玉區別于其他石頭的獨具意義的美妙和魅力。因此,縱觀馬復興老師三十多年“只求教書”的教育經歷,我把他對教育事業的深情眷戀視為教師的最高境界。技可以服人、德可以樹人,而唯有情才能真正觸動心靈、塑造靈魂,有情有義的教育一定是世界最為美妙的事業,為人教者,夫復何求!
(江蘇省蘇州市教育質量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