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歡花的甜蜜,果的珍貴,可是最讓我喜歡的是小小的葉子,她美麗卻不張揚,豐潤卻不吝嗇,教師就是這樣的葉子。
小時候讀書,我最喜歡我的小學語文老師,每一個陽光清晨,她都會帶著我們一起讀唐詩,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件特別美好浪漫的事情。她雖是一名個子嬌小的女性,卻寫得一手遒勁有力的好字,指導我們寫作文時,她會用一張巨大的白紙,拿毛筆先將自己的下水文寫在上面,每每如此,讓我對她佩服之極!她還特別愛干凈,每次經過我們身邊,我都能聞到她衣服上肥皂的清香。從那時起,在我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長大后,我也要像她那樣,當一名語文老師!
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師范學院,如愿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報到那天,我邁著春天般的步伐走進校門,校長問我想教語文還是數學,那時候師范的小學教育專業不分文理科,我們都是全科型的教師,“校長,我想教語文!”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于是一教就是二十多年。雖然,事后有老師說我傻,語文老師既要當班主任,課業負擔又重,光是批改作文就要比別的學科多幾倍的時間。但是,我還是從沒有后悔過,這是我的初心!我滿腔熱情準備大干一場,誰知開學第一天,就遇見班上的一位家長在和當時的年級組長說,她擔心我這個新來的老師沒有經驗,不放心把孩子交給我,能否調班?還沒有接觸,就先被家長否定了,這樣的打擊并沒有挫敗年輕的我,反而激起了我的斗志:我一定要做最棒的老師,讓孩子們都喜歡我!事實證明了我的努力,那個要求調班的家長最后成了我非常要好的朋友,23年過去了,她的女兒早已小學畢業,成家立業,而我們卻一直都沒有斷過聯系。
年輕就是好,可以任性地做許多喜歡的事,卻沒有那么多的顧慮和牽絆。初為人師的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備課、上課、聽課和班級管理上來。每天清晨,我都像一只快樂的小鳥一樣飛進校園,帶著孩子們在梧桐樹下打掃衛生,陽光從樹葉間的縫隙灑下,竹制的大掃帚在地上“唰唰唰”地歌唱,然后進班開始一天的工作。下班后,也總是忙著家訪、幫后進生補習,天不黑不歸家,那時,在青春的字典里只有喜歡和歡喜,沒有辛苦!
記得第一次上公開課,作為一個剛工作一個月不到的新老師,學校和年級組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在年級組長的嚴格要求下,我將上課的每一句話都寫了下來,一遍遍背誦,每晚睡覺前都要再復習一遍,生怕忘了哪個環節。背熟了就試講,除了自己的班要留著正式上課用之外,年級里的其他班級都被我試上一遍,這還不放心,回家還讓我的父母做學生,舉手發言,進行模擬課堂的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次的“演出”非常成功,讓我愛上了站在講臺上的感覺,對語文教學更是充滿了熱情和自信。現在再回想,其實那次的公開課根本沒有多少自己的思考與研究,都是將別人的智慧借自己的嘴說出來,我只是一個“演員”。但是,就像我們對兒童的鼓勵一樣,你想他成為什么樣子就先夸他就是那個樣子,給他心理暗示,最終他就會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我也是如此。
漸漸地,我感受到一片美的綠葉僅僅會奉獻和給予是不行的,還要不斷吸收營養,保持良好的生長姿態。為了充實自己,每天下班之后,我就踩著紫色的捷安特自行車,來到南師大的校園,用一塊面包、一個燒餅伴隨開啟晚間的充電模式,風雨無阻。勤奮終有回報,工作兩年以后,我被推薦成為區級骨干班學員并擔任班長,由此踏上了成長的跑道。我們在區教研員邱元元老師地指導下迅速地成長,每天要練習書寫一張毛筆字、一張鋼筆字、用粉筆字完成一首古詩,每周上一節研討課并說課分享自己的教學思考,骨干班的學員和導師輪流來聽,每周還要讀完教研員推薦的教育書籍,并寫好讀書筆記。那是一段成長拔節的日子,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我剩余的時間幾乎都是在學習和研究教學。常常看一晚上的書或寫一晚上的教案,第二天卻依然眼眸清澈、步伐輕盈地去上班。很快,我又被推薦到了市級骨干班學習,在市級公開課的舞臺上開始初露頭角,學習、學習、再學習,感謝我的青春始終與學習為伴,也感恩我的導師們,不斷推開我的窗戶,引領我看到窗外更美的風景。
1999年,蘇教版教材全省培訓研討會在無錫召開,我被推薦在大會上執教一節漢語拼音課《y w》,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小姑娘從此走進了大家的視線,從那以后,我與蘇教版教材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后的日子里,我有幸得到了眾多特級教師的指點,手把手地指導教學,從99年的暑假開始,之后近十年的時間,我跟著蘇教版教材編寫組,先后去過山東臨清、濟南,福建龍巖、寧德、三明,山西太原、曲沃,山西西安、商洛,貴州畢節,寧夏銀川,江蘇宿遷、鹽城、無錫、常州等地做教學培訓,上示范課,一路風景一路歌,這是一段辛苦的旅程,卻也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光。記得有一次去寧夏銀川做教材培訓,記錯了上火車的時間,結果我和同行的老專家就一直坐在餐車里分析教材,研討教法直到天亮;還有一次去福建上課,發著高燒的我在汽車最后一排的座位上躺著,崎嶇的山路讓我暈得睜不開眼睛,原以為第二天要爬不起來了,沒想到到了寧德竟然燒退了,接著馬不停蹄又一路輾轉去了龍巖、三明上課,人的潛能有時候真的很奇妙。
非常感謝那一段跟隨專家做教材培訓的日子,感謝在該努力的年齡沒有選擇安逸,我的教學技藝在專業的指導和全國各地的教學實踐中迅速提升。2000年參加南京市賽課執教《臺灣的蝴蝶谷》榮獲一等獎,2001年江蘇省賽課執教《石頭書》榮獲一等獎,2005年參加全國低年級賽課執教《識字6》榮獲一等獎。那時候,一等獎都是最高獎項,后來才又設了特等獎。 2010年,參加全國語文賽課執教《小動物過冬》榮獲特等獎。伴隨著掌聲,鮮花也接踵而來,我先后被評為下關區首屆十佳青年、南京市青年崗位能手、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知識型女職工等榮譽稱號。
有人說,評上學科帶頭人以后會有一個瓶頸期,因為再往上走則更加艱難。我沒有這樣的瓶頸,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評特級教師,每一天都做著讓兒童喜歡的老師,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我已經非常開心和滿足!選擇當老師,是因為我喜歡,除了喜歡之外再無其他。
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助跑器,無論是當學生還是做老師。有人說,識字教學儼然是我的一張名片,我想那是得益于我對漢字的迷戀。2004年暑假,去畢節上教學觀摩課,身邊的同伴向我推薦了瑞典學者林西莉寫的《漢字王國》這本書,跟我說上課要教的“島”可以參考上面的說法,“島是水中凸起的陸地,可供鳥兒飛累了停下休息”。原來“島”的構形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從自然生活中來,就是大自然中現象的再現!我小時候只知道“島”字外面是個“鳥”,卻不知道為什是“鳥”不是“虎”或其他。重新審視漢字,我發現一個漢字就像一個密碼,意蘊豐富。我瘋狂地想知道漢字背后的秘密,到處搜尋跟漢字有關的書籍、自學有關的漢字學知識。左民安的《細說漢字》、谷衍奎的《漢字源流字典》、胡樸安的《漢字學常識》鄧志瑗的《中國文字學簡說》等等,只要是介紹漢字的書,看見就買,拿來就讀,這個習慣延續一直到現在,現在家里跟漢字有關的書已經有滿滿一櫥了。因為對漢字的癡迷,所以又喜歡上了干“閑事”,為《七彩語文》低年級版寫“兜兜龍說漢字”專欄,每月一篇,將自己的學習所得再深入淺出地寫給兒童,希望更多人了解可愛的漢字。朋友見我將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用于寫漢字故事了,就好心提醒,兒童雜志上發表再多的文章都是沒有用的,職稱評定和特級評選都用不上。可是喜歡就是喜歡,想那么多干嘛?!我希望我們的兒童都能了解漢字,熱愛漢字,所以不管有用沒用,一寫就是近十年,一共一百多篇。看似無用的寫作,卻鞭策了我十年來堅持不懈地研究漢字,堅持將漢字的知識變成兒童可以接受的樣子,這些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教學,基于漢字的特點再去看我們的識字和閱讀教學,我發現一個更開闊更美妙的世界,提出了自己 “雙線”識字、“三境”閱讀的主張。我們的識字如果基于構形的邏輯線和構意的情感線進行識記,就會雅、趣共生;我們的閱讀如果將文本的情境、兒童的語境和漢字的字境結合起來,聯動起來,就能讓識字與閱讀水乳交融。從2011年執教的《小動物過冬》到后來的《梅蘭芳學藝》《鳥島》《沉香救母》……一路走來,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前進的腳步更加輕快悠然。
教學之余,我還喜歡帶著孩子們做一些看似“不務正業”的事,如:到棲霞山植樹,到五馬渡放風箏、到書城約會看書,到地鐵站賣報紙,到市民廣場擺地攤義賣募捐,到福利院里和孩子們聯歡……我的周末就這樣和孩子在一起,像個孩子一樣快樂地忙碌!這些“無用”的事,讓我和孩子親密無間,也讓家長們和我心手相連。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保護著孩子們,不做埋頭死讀的書呆子,要做仰望藍天的讀書人!
之后的一切發生的既是那樣驚喜,又仿佛那樣的自然,機會總是青睞那些做好準備的人!2011年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教學專著《靜下心來教語文》,2012年被評為南京市勞動模范,同年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2014年當選全國五一巾幗標兵,2017年被評為全國小語十大青年名師等等,在此期間,我也從一個使用教材的教師,變成了教材編寫組的成員,先后被聘參加了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寫、審稿和責任校對工作,2014元月,又非常榮幸被聘參加了新版的蘇教版小學語文教參(配2011版課標)的編寫工作,負責低年級的拼音和識字部分的內容……
我們的教學需要一人行快,更要眾人行遠!因為對語文教學共同的熱愛,我和15位青年教師結為師徒,成立了史春妍特級教師工作室,引領著有夢想的年青人向著我們共同的語文教育之夢飛翔!有人說:夢想不是加快,是努力,是努力創造活著的意義;夢想不是忍受,是怒吼,是決定從今天不再等候;夢想不是服輸,而是換氣,然后活得更瀟灑;夢想不是保守,而是愿意付出代價,然后分享給大家……工作室從成立以來,我們先后開展過十多場專題研討。如:雅趣,識字教學的應然追求;為生存做準備——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迷你課程——語文向生活敞開等專題研究,努力為青年教師進行專業的引領,并為他們創造展示的舞臺,我先后與海南、廣西、成都以及我們本地的等特級教師工作室開展聯合教研,幫助青年教師開拓視野,在思辨中前行。國內知名雜志《語文教學通訊》《小學語文教學》《小學教學設計》等,多次對我們工作室的活動進行全程報道,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而我在和工作室的小伙伴們相處時,是師徒又更像兄弟姐妹,收獲了滿滿的友情!
生命有了語文同行,給了我太多的歡喜與感動!我很高興自己始終堅持初心,一心做孩子喜歡的老師,因此始終平心靜氣、步履悠然;我很慶幸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始終聽從內心的召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了很多“無用”的時光。我很幸福,因為無論花開花落,春去秋來,我都始終和孩子們在一起,和他們一起努力變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史春妍 1976年出生,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五一巾幗標兵、2016—2017年度全國小語十大青年名師、江蘇省知識型女職工、南京市勞動模范、史春妍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委、教師教學用書編委、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評價組成員。曾兩次在全國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中奪冠,在全國各地上觀摩課及作專題講座兩百多場,出版個人教學專著《靜下心來教語文》,并參加編寫了《習作,面向兒童的生活》、《學習目標分解與教學》等書籍。曾經在兒童雜志《七彩語文》上為兒童寫漢字故事近十年,發表“兜兜龍說漢字”系列文章一百多篇,深受全國各地的小讀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