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校作為蘇州城市初中名校,正式啟動了“名校+新?!钡摹耙恍蓞^”辦學模式。2016年9月,隨著第三個校區的投入使用,我校教育集團快速擴容。根據我校所處的蘇州高新區政府規劃,在不久的將來,我校就會從一校三區走向一校四區。依托名校打造教育集團,實現名校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以期破解“擇校熱”的難題,是各地政府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必由之路。其實,名校之“名”,名在名師,“擇?!敝皳瘛保瑩竦囊彩敲麕?。在學??焖贁U容的大背景下,要想教學質量和社會效益保持穩定,甚至穩中有升,就必須既要“供血”,又要“造血”。
“供血”——合理配置名師資源。
眾所周知,名師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稀缺的教育資源。發揮名校的輻射作用,其實就是要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合理配置現有名師資源,是集團在快速擴容背景下,短期內得到社會認可的保證。我校教育集團屬于同質緊密關系型,實行總校大校長負責制,集團內的人、財、物由校長統一調配。這樣就為集團內部的行政管理、名師配置和教師流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行政管理的合理設計
我們教育集團校級管理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模式。校長的辦公場所不固定,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每天的辦公地點,四個副校長分管集團的人事和黨建、德育和安全、教學和科研、總務和后勤。副校長的辦公地點相對固定在某一個校區。這四名副校長既要負責集團的分管條線的工作,又要代行校長之職負責所在校區的全盤工作。同樣,在中層崗位設計上也是這個思路,就是每個校區配齊所有科室,并至少安排一個副主任長期坐鎮。定點在某個校區的科室主任或副主任既要負責集團的部門分管工作,也要負責所在校區的部門整體工作。這樣,就使得集團內部管理具有網絡化和標準化的特點,保證了快速擴容而不走樣,也使得新校區的發展實現了“電梯式”。
班主任的合理配置
如果說中層干部是學校的支柱,那么班主任無疑就是學校的基石。面對學校的快速擴容,我們更加意識到了班主任的重要性。只要我們的班主任有高度、有力度、有溫度,我們的集團化辦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就一定會得到家長及社會的認可。為此,我們打破了班主任選拔任用的常規:不僅從教師中選拔,也從干部中選拔;不僅從老教師中選拔,也從年輕教師中選拔;不僅從“主科”老師中選拔,也從“副科”老師中選拔。這樣既保證了教育工作的穩定,也保持了班主任隊伍的活力和可持續性發展。我們參照大學的輔導員制,不承擔學科教學照樣擔任班主任,比如,地理、生物等學科,初三沒有,那么到了初三,這些學科的班主任就只負責班級管理。之所以這么做,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學校最優秀的教師都成為班主任隊伍中的一員。在班主任的任用上,我們也打破了“終身制”。一旦發現有班主任不能勝任,就及時調整。
我們在評價考核方面也努力追求深度融合,增強集團發展原動力。我們不僅打破了“鐵飯碗”,也打破了“大鍋飯”,就是在評價考核方面實行按勞分配,甚至不惜出現“馬太效應”,拉開收入差距。為此,我們把班主任津貼由以前的每月600元提高到現在的每月800元。有些教師一專多能,身兼多職,那么收入必然就高。在評優評先中,我們也向班主任傾斜,特別是畢業班班主任。我們這么做,就是要讓最優秀的最辛苦的教師得到高回報。這樣的評價考核制度在學校快速擴容過程中起到了診斷、研判、引領、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全體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很多老師從以前“要我做班主任”轉變到“我要做班主任”。
教師的合理流動
教育的均衡說到底就是教師的均衡,特別是名師的均衡。集團化辦學不能僅僅是名稱與校牌的統一與融合,更應當是師資隊伍的深度融合。所以,建立專任教師合理有序的流動輪轉機制,實現教育集團內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是學??焖贁U容的必然選擇。因為我校教師同屬“一校”,流動到不同校區,但始終還是在同一個單位,所以教師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教育集團內部,工作安排、管理制度及福利待遇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為教師的合理流動創造了足夠的條件與可能。由于這種特殊性,我校的教師流動已經變成了正常工作安排。每年的開學前,我們都根據教師年齡結構、職稱結構、新老比例等,定期實現不同層次教師的流動,為優質師資共享打開了綠色通道。2016年中考,全市700分以上的學生有8人,我校獨占4人,被外界戲稱為“神話”。第二個校區也取得了驕人成績,教學質量得到了家長及社會的認可。事實證明,集團化辦學不會稀釋優質教育資源,快速擴容反而拉長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價值鏈。我們的集團化辦學沒有“削峰填谷”,反而“填谷造峰”,基本實現了區政府期望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造血”——加強優秀師資培養。
有人把教育集團比作“航空母艦”,其意在“大”。大,是集團化辦學的顯著特點。像我們學校,三個校區,校區與校區之間的距離均在10公里以上;每個年級都有30多個班,每個班都有40多人。大,有大的煩惱;大,也有大的好處。如何揚長避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快速培養新的名師,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的。
“升級”教研活動
截止目前,我校教職工總人數已經突破了200人。對資源的利用效益,人數少的學校肯定不如人數多的高。在這種情況下,規模效應就能產生降低成本、避免無效投入和提高資源活力的作用。人多力量大,教師隊伍的龐大可以使教研活動更成氣候,單是一次開課,來聽課的教師就會把教室擠滿。眾人拾柴火焰高,單是一次評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觀點不同,更可以掀起頭腦風暴,從而催生創造性成果。
考慮到三個校區之間空間障礙和時間限制,我們在辦公中引進了釘釘系統,取消了QQ和微信。QQ和微信只是作為聊天工具,允許存在,但是所有的工作信息必須通過釘釘傳送。在釘釘“聯系人”里,我們設置了功能齊全的組別,有行政組和年級組,也有教研組和備課組,有班主任組和班級組,也有骨干教師組和青年教師組。這樣,所有的消息發送就實現“定點”投放,避免出現一個消息多地投放的“擾民”情況。釘釘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就是“DING”的功能。有特別重要的消息,需要發送的對象必須看到,這個消息就會發送到對象的手機上,成為手機短信,并能提供語音提示。在后臺,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哪些人看過了,哪些人還沒看過。所有的教學資源也必須通過釘釘實現資源共享、教學同步。這樣,就實現了管理的智能化和專業發展的現代化。
同時,我們還引進了視頻會議系統。在區教育局的支持下,2015年,我們教育集團安裝了視頻會議系統。這不僅解決了教職工會議和行政會議的難以集中的難題,也解決了常規的教研活動和校本培訓難以開展的問題。很多的會議如果不方便集中,可以借助視頻會議系統同時進行,確保了集團工作部署的一個聲音。一個校區老師開課,另兩個校區的老師在指定的室場就可以足不出戶地“現場”聽課、“面對面”評課。視頻會議系統既有直播功能,也有錄播功能,又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這就便利了教務部門對教研活動的督查,防止教研活動“走過場”。這個系統讓我們集團化辦學中的教研活動非但沒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強。它更讓無法開展的校本培訓也成為可能。我們在一個校區開展一次講座,另外兩個校區也可以同步學習,這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地化解了工學矛盾。
“更新”青年教師
近幾年,隨著我校的快速擴容,年輕教師對原有的優秀師資隊伍必然會造成“稀釋”效應。所以,我們必須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型。我們應該看到,年輕教師有年輕教師的優點,他們有干勁,有想法。他們最大的不足主要在于經驗的欠缺。為此,我們提出了一攬子的青藍工程。一是為每一位年輕教師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師父”,明確了師徒職責。在教師流動中,我們不僅考慮了管理和教學的需要,也考慮到了青年教師發展的需要。我們不是搞簡單的教師輪崗,而是安排真正的教學骨干一邊教學一邊帶隊伍。為了避免師徒的貌合神離和師徒結對有名無實,我們讓師徒形成“利益共同體”,即在考核上對師徒實行“捆綁式”考核,“搭臺子、壓擔子、促尖子”。二是定期召開青年教師發展論壇,通過沙龍的形式,為青年教師排憂解難。這樣,大大縮短了青年教師成長周期。三是開展師徒共讀、師徒共教活動。特別是師徒共教,師父和徒弟兩個人甚至三個人同上一節課,形式新穎,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舉措充分發揮了名師的傳幫帶作用,經濟實惠,成效顯著,大大縮短了青年教師的成長和成熟周期,基本實現了“一學期站穩講臺,一學年獨當一面”的培養目標。
在釘釘的“工作”區里,我們為每個老師都建立了成長檔案。教師的公開課、論文、教案獲獎或發表、專業競賽情況等都可以在這里記錄。這樣,教師的每一點成長都留下了痕跡。我們根據教師的成長情況,每一年度都會更新數據并整理。這些數據就會作為我們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依據。比如,青年教師,我們推向區教學能手。對于發展比較好的教學能手,我們又會進一步推向區學科帶頭人。再從這些區帶頭人中發現佼佼者,進一步沖擊市學科帶頭人。這樣就實現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梯隊建設和人才儲備。
“重裝”成長模式
體量大,有體量大的好處,正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是在全校范圍內開展黨員領航計劃,就是讓所有黨員老師跟“學生干部”結對子,同時刺激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這個活動,實驗精神得到了有效傳承,教師的思想覺悟得到了提高。二是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各種業務競賽。我們先在各個校區進行“常規賽”,最后由三個校區各自的第一名選手進行“總決賽”。一次活動就搞得風生水起,極大地喚醒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意識,也加速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如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我們都是三個校區同時進行,每個校區的冠軍最后在集團總部“一站到底”。三是課題引領。在課題方面,我們除了申報省、市、區三級課題以外,還特別設置了校級課題。做到人人有課題,教師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充分發揮課題引領作用,讓教師的專業成長走內涵發展之路。
學校的快速擴容對于當地政府而言,是服務民生、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但是對于學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集團化辦學畢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今后,如何進一步加強家校有效互動,開拓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將是我們探索的重點。無論如何,我們正在快速擴容的變革與創新之路上砥礪前行著。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