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農歷丙申猴年的歲末,這其實是很平常的一天:北方的飄雪,南國的暖陽,還有來來往往人海茫茫,歷史并不常常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讓一切發生改變,只是在我們的心里,習慣找一個開始。 一元復始,時間從此有了某種儀式感般的壯麗,我們是媒體,總有表達的欲望,尤其在這個容易讓人百感交集的節點。我們興許會觸摸年輪的粗糲質感,喟嘆流金歲月豐美成熟;而今天,我們更愿意贊美初生,因為它是伊始,是祈盼,是借以無限的可能而抵御既定的茍且,它從屬于“詩和遠方”。
就像剛剛過去的那日,雜志社同事新誕嬰兒的粉嫩臉頰,足以擊退母體孕期的慵懶,母親懷抱嬰孩的姿態從此有了詩性的光彩。一如感慨這樣的初生,我們同樣欣慰于一本雜志的孕育、誕生和成長。它叫《精品》,就像為人父母,如此取名成全了我們對雜志品質的想象與期待,也允以了讀者一份承擔和許諾。
還記得,它誕生于2016年的秋月,孕育的季節正是苦夏。三伏天的赫赫炎炎,正如紙媒生存的大環境一般教人難耐。這樣的宿命注定了一本雜志有某種“向死而生”的決絕,當然,不只是悲情,它還有孤膽英雄般的擔當,和詩人般玫瑰色的夢。
我們不是狂想家,但我們期待給自己一個見證,見證一群紙媒人能否在數字世界里延續光榮與夢想。我們看到新媒體已成合圍之勢,聽到四面楚歌正在響起,仿佛只待最后一擊。但我們始終堅信,原創嚴肅報道不會死,它只會創新陣地。
賦予我們紙媒信心的還有《精品》的姊妹篇——我們經營了7年之久的《校長》,那些溫柔的回憶,如今還有著熨貼的溫度。2012 年歲末最后一期的《校長》脫銷,讀者激漲的訂閱熱情只因一篇深度特稿——《李鎮西這一年》,只因我們將一個知名教育家還原為一個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校長,這種真實的平凡也可成為感動讀者的力量,而讀者的熱情在那個冬天,至少在我們心中,擊潰了所謂的“2012 末日傳說”……
其實,對于一本紙媒的誕生,哪來的“向死而生”?只是,對其新生和成長的守護,更需要勇氣、智慧與決斷力,我們有過坎坷、有過挫折,卻從未如此需要浴火重生。一元復始,“向生而生”,媒體人參與時代進程的榮譽感依舊充盈。
當我們的孩子將出生,在夜色中發出柔弱卻嘹亮的哭泣聲,我們會知道,沒有任何東西比一個信念更為珍貴,也從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有如此之多的困難,有如此之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