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有很多的真知灼見,有的沉淀在經典里,有的散落在網上,有的孕育并生長在一線名師的實踐中。在信息泛濫的自媒體時代,人們得到的行業資訊更加容易,可是要想從海量的資訊中做個篩選,精準地把握有價值且與閱讀者的生活與工作密切相關的內容,付諸有深度的閱讀,則需要一份接地氣、有高度的雜志。
從已經讀到的幾期來看,中國教育觀察家——《精品》做到了。
在以往準備校長培訓和校長后備培訓的講稿時,我習慣從《校長》中發現有用的觀點和現實的案例。《校長》是一本讓我受益很多的雜志。今年暑期得到新創刊的《精品》,封面簡潔卻又耐人尋味,一只紙鶴正欲離開地球飛向遠方。我感覺這背景喻示著刊物全球化的視野,飛起的紙鶴,則似乎代表著面向遠方、追求自由的心靈。下面寫著“別樣的暑假”,則表明這是一份同教育有關的雜志。
打開卷首語《第一流的教育家》,跳入眼簾。作者陶行知是我敬仰的教育家,他對三種教育家的分類:政客、書生、開辟與創造的教育家,非常有現實意義。我已經喜歡上了這本雜志。接著發現這份刊物的執行主編,是我熟悉與喜愛的《校長》雜志的主編——顧詩平。曾經看過他的文章,很有詩情畫意。就有了想見見這位主編的沖動。
后來見到的顧主編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年輕,圓乎乎的臉,只有30來歲;二是不是搞教育的。他雖然在省教育學會工作過,卻是做媒體出生,一團和氣,與人交流看上去有點漫不經心,但你說過的每一句話卻會記在心里,體現在后來的辦刊過程中。待見到編輯部的其他人員我才知道,這里面不乏曾經在教育一線做過教師和校長的人,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和熱愛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認真閱讀《精品》上的文章,感覺欄目的設置也是用了心的,有專題、專欄、時評、隨筆,還有詩詞歌賦。這是一份包羅萬象卻又有明確定位的雜志。每期一個專題:暑假生活、李鎮西、喻旭初;每期一個熱點問題:教育改革、校園暴力、懲與罰,等等。立足中國的教育,從理念到實踐,從理想到現實,從校長到教師,從過去到未來,真是應有盡有。文章的作者有名師、名家,如李鎮西、喻旭初、葉水濤,等等,也有不很出名卻踏踏實實在一線從事真的教育的校長和老師。從題材看有對經典的篩選與推介,有對名校名家的深度解讀,有對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的思辨與剖析,有對一線教師的喜怒哀樂的記載和歌頌。
我想說這是一本“真”的雜志,直面教育現實,倡導真的教育,沒有粉飾太平、也沒有虛無主義,如實反映教育發展中的前進與后退,成績與問題,歡欣與失落。這是一本“新”的雜志,很多文章來自教育教學一線,題材與視角都給人清新之感,即使對經典的挖掘,也是有的放矢,于當世有益,體現了“文章合為時而著” 的擔當精神。這也是一本“美”的雜志,有簡約之美,樸實之美,也有深邃之美。每期的封面各有特色,內容各有千秋,第二期思想家配上“遇見李鎮西”,仿佛在告訴我們,教育需要思想,而李鎮西的成就恰恰來源于他對教育問題的持續的探究;第三期用一個搜索框寫進喻旭初,下面寫上“教育底線的守望者”,似乎在告訴我們,《精品》就是要發現和謳歌教育的守望者。喻老的文章那么樸實,卻又那么有內涵,這是一位堅定的教育工作者51年教育生涯的積淀,故在樸實的文字背后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第四期封面豎起一把上書紅藍相間的“懲戒與教育”的板子,圍繞一個現實的問題立意,讓人想起對立中統一的傳統智慧。
這是一本有底氣的雜志,底氣在于對現實的關注和傳統的繼承;這也是一本有品位的雜志,品位在于對真和美的不懈的提煉與追求。這是一本有靈魂的雜志,因為他寄托了無數教育人的夢想與智慧,是眾多熱愛教育的人們心血的結晶。
在創刊到第三期的時候,總編顧詩平于感恩節那天向《精品》的作者和讀者發了一張印有“因為有你,心存感激”的圖片,“因”和“心”上下正好合成一個“恩”字,構思精巧。我想表達了總編心中對讀者、作者和編輯人員的謝意,其實也表達了我們——普通的教育人對教育和《精品》的感恩之心。這個圖片的背景,是天際線上有一棵沐浴陽光的小樹,我對顧總說,這樹是不是太小了,顧總說不小,因為它正在長大。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