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文化人”在一起聊天,一個小聲說,一個大聲講。小聲的極有可能是個醫生,大聲的那一位則十有八九就是教師了。不敢高聲語是恐驚了病中人,必須大聲講是怕孩兒們聽不見。
這就是所謂的職業習慣!
咦,說好的談談李玉貴老師,怎么講起了段子?
是的,因為不好談,又怕談不好,所以就先扯開去,找找別的話題唄。
在討論“李玉貴”現象之前,我想先從“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的杜郎口中學說起——其實早在杜郎口剛剛聲名鵲起之時,我就多次在非正式場合表達過對“杜郎口”現象的不以為然。有人會說,你又沒去過杜郎口,更不了解杜郎口模式的“精髓”,憑什么就“不以為然”了呢?其實很簡單,你若看不清一件事的本質,就看現象。杜郎口,一所觸底反彈的“名校”,被神化為一股“旋風”。我便會想,其一,世上真有這么神奇的教育么?其二,若在自然界,有一股旋風拔地而起,看著確實挺壯觀的,可風過之后會滿地狼藉,難道你不知道么?對不起,我承認,我確實迷信了,我覺得杜郎口以旋風自喻,這名字確實不太好!
杜郎口神話的泡沫正逐漸消弭。這倒并非中國教育容不下一個杜郎口(各種個性化的教育都可以有),而是因為一個杜郎口就企圖成為中國教育包治百病的“杏壇圣手”,就頗有些自不量力了!更離譜的是,居然差一點大家都信了,這就很有些奇怪了。一如明知道人家賣“大力丸”只是混口飯吃,偏偏還必須“信一次”去買一顆試試——只是病急了亂投醫么?!
回到李老師的話題。
李玉貴老師身上確實有著很多優秀教師的品質。比如,她說話輕聲細語讓人覺得春風拂面,是教態的友善親切;比如,她能一堂課連續上兩小時且孩子不覺倦怠,有高超的教學技巧;比如,她教著教著就不見了自己,是充分尊重兒童,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還比如,她喜歡安靜的課堂,強調靜的力量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正是李玉貴老師的種種的優秀,讓很多老師覺得這正是我所需,卻又是我所無,因而羨慕、崇拜并向往之,這是人之常情。同時,也正是這個“無”在“沒有”或者“達不到”這層意思背后所隱藏的另一層含義,可能是無奈之“無”,甚至是無助之“無”,讓老師們更覺李玉貴的親切。
然而,她那“和風細雨”式的優雅,是需要環境熏陶并加以時間與文化的沉淀才能得來的。可我們自打第一天當老師起,所接受的訓練就是大聲說話和自信表達,“溫吞水”是很容易在執教之初就被判定為“不合格”的;還有我們常掛嘴邊的學會“等待”,可等待的前提是必須有大量的富余時間讓我們“浪費”,當我們的教學時間永遠是一個固定值的前提下,我要在某時某刻“浪費”一分,就必須在他時他地“搶來”三分!這就是我們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常態。
李玉貴老師確實有著種種優秀,因此便也越來越受人矚目,用更通俗的說法就是“出名了”!能“出名”,能有一番成就,對于個人而言,當然是極好的。我便也斗膽嘗試著分析一下李老師的出名,大致有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是源于李玉貴老師個人學術與品質的整體優秀。當然,這種優秀除了她個人綜合素養高之外,臺灣省師鐸教師的名頭,在某種程度上,也要比國內多如牛毛的各類優秀、特級和標兵們顯得更覺稀有和神秘,當然也就有了更高的期望值。
其次,是源于她個人教學風格的獨特性(或者稱之為風格的差異性更準確一些)。我的一位同事從大連來到蘇州,一開口就震驚四座——習慣了小橋流水吳儂軟語的老師和學生,都被她那種“手持鐵板唱大江東去”式的執教風格所折服。十多年來,她每年都要在各種場合各個層級執教公開課,逐漸地成就了她今天蘇州“名教師”的江湖地位。
所以,個人教學風格的差異性和稀缺性,會進一步增加個體成名成家的可能性(只是一種客觀分析,并非強調和推崇,也沒有褒貶之意)若把李老師的風格比喻為柳郎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那么大陸老師就幾乎個個都是“關西大漢持鐵板”了。但,我們真的只要柳郎中而不需要蘇東坡么?“山如碧玉簪”是一種風景,“大漠孤煙直”則是另一種氣象。兼容并包,多元共存共同,才是最完美的教育。
第三,是李玉貴老師體制外的自由與獨立成就了她的個性也保護了她的獨特性。李老師可以輕聲細語柔情似水,可以慢慢等,細細磨,因為沒人在催著她,沒人在她的課堂上人手一張“觀察表”忠實記錄并評價著執教者每言每行的有效性并最終影響其地位、職稱、工資和前途。
第四,幕后推手明里暗里的各種助力。媒體的力量一向是“無所不能”的,其造神能力簡直是神乎其技,加上自媒體時代的各種病毒式傳播,速度之快,威力之大,真是讓人難以想象。也許,李老師對自己的爆紅也是受寵若驚且壓力山大呢。
最后,我還是堅持認為李玉貴老師是一個優秀教師。最難能可貴的,就在于她身上有著我們許多老師都日漸缺失的東西。但很多時候,這種缺失,并非我們不懂和不會,而是現實讓我們變得不能和不敢!所以,一個關于李玉貴老師在大陸“上課很緊張”的微信才會那么一夜刷爆朋友圈,老師們在轉,家長們在傳,甚至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者也在推薦大家閱讀。
但,看過之后,又如何呢?
病,不在表皮,也不在肌肉,早融于血液,已深入骨髓。
所以,一個體制外的李玉貴,其實根本改變不了什么。
從李玉貴老師突然爆紅的現象想開去——
當下,反對把學生變成從一個模子里出來的“機器”,我們早已達成共識。可我們總還是在經意和不經意間,會參與到過度推崇乃至瘋狂造神的行動之中,把某一優秀“個案”的優秀無限放大,而忽視一般意義上個性越是鮮明其通用性和兼容性就越差這一常識,忽略“統貨”在大眾消費基層上的主力和主流地位,那就一定會犯錯,且往往錯得很離譜。
從李玉貴老師的角度而言,越是被追捧,她所背負的責任也就越大,使命與榮譽總是成正比的,適當回歸,或許更有助于其二次飛躍。
從我們廣大教師的角度看,我更多希望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定力,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并在此基礎上去追求共性前提下的獨特個性。
教育,需要獨立之精神,需要自由之思想,且與諸君共勉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