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市教研員和校領導要來聽我的美術課,提前和我打了招呼。我事先好好準備了一番,對整個教學設計做了充分的準備,做了精美的課件,自認為沒有任何問題。我信心滿滿地走上了四(1)班的講臺,這節課是人美版美術第七冊《生活中的冷色》,我在引入時,選用一段冬天下雪(冷色)的視頻,給學生以強烈的直觀沖擊力,導入新課后,我選用冷色圖片讓學生觀察和交流生活中認識的冷色。讓學生注意到身邊的冷色調。例如:大海、教室的墻面。學生初步體驗到冷色調給人以寧靜、冰涼、寒冷的感覺。然后通過嘗試和觀看教師演示,學會用冷色畫風景畫,要求是表現內心樸實、寧靜、典雅的感覺。學生通過同桌交流,交換意見后進行創作,最后展評。課熱熱鬧鬧地結束了,整個教學流程看似很流暢,師生互動活躍,自以為上得很成功。然而評課時,聽課領導的評價是學生的當堂美術作業質量不高:部分學生的作業只完成了一半,即使能當堂完成,作業也是缺乏創新,內容單一。這無疑是給我當頭一棒,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是老師沒講清楚要求?還是時間不夠?是作業難度高?是課件展示用去了過多的時間?還是作業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特點?或者本來就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呢?課堂上,我只是關注了過程的熱鬧和好看,卻忘記了美術課的學科特征,如何指導學生,如何讓學生美術素養得到提高已經拋到腦后。像這樣只片面關注教學過程的進度,而忽略了學生學習有效性的教學結果無疑是失敗的。
如何改變課堂上的這種作業“瓶頸”,切實提高學生的美術作業質量呢?痛定思痛,帶著問題,我對整個年級作了一次作業情況調查,對我校中年級學生的美術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我把“如何提高學生當堂美術作業質量的研究”作為了自己的小課題來研究。目的就是改變現狀,尋找對策,有效提高學生作業完成情況。
這次我選擇在四(2)班上《生活中的冷色》一課,我重新作了備課,對本課進行了再挖掘和深入的思考:本課教學以學生的感受、欣賞、發現、嘗試、表現為主線,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氛圍內了解色彩的冷暖給人的不同感受,并且從中實現“色彩冷暖的相對性”這一難點的突破,從而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冷色來表現出畫面意境這一作業設想。這是我之前未曾考慮到的。
為此,再次上課我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事先沒有和學生提到關于上課、聽課的事,課堂完全是真實狀態,作業分兩課時完成,而不是為了表達效果,不顧學生實際,硬是讓學生20分鐘完成作業。課前我也和來聽課的教研員、其他老師作了交流,講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研究的環節,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課前我還很擔心,學生能有好的表現嗎?能積極參與嗎?畢竟有老師聽課啊。由于本課我的幾個環節設計比較適合學生學習實際(難易都有),游戲、比賽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學生的互動都很積極,即使比較難的問題——冷暖對比,我也不會迫不及待地去告訴學生結果,而是耐心啟發,通過一個、兩個學生的回答來引導全班學生的思考和參與。學生積極舉手發言不僅是教學內容預設合理、準確的體現,更是學生發表看法、探究問題的重要過程。本節課學生大膽暢所欲言,連平常上課不怎么發言的同學也高高舉起了手,帶動了課堂的氣氛,應該說這樣的課是學生喜歡的,也為后面的作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不得不說,和上次執教相比,我關注了學生的作業情況。本課我安排了15分鐘的作業時間,5分鐘的評價活動。第一課時的作業主要是畫好初圖,用冷色畫出自己想表達的意境即可,可以說學生沒有了負擔,作畫也更盡興了。
著名美術教育家楊景蕓教授說過:“每個孩子都具有豐富的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各具特點,只要我們正確地加以引導,孩子們的潛意識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睂W生在作業創作時,我不停地走動,查看,及時去發現存在的問題,如構圖、意境、色彩、內容、技法等等,同時也在尋找哪些學生的表現比較突出。可以說,好多學生的作業設計(初稿)很有創意,能有自己的想法,有用冷色來初步表達畫面的。當然,也有部分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還是比較慢,有的甚至還沒來得及涂色,但我對他們的表現(上課、作業)很滿意,鼓勵他們樹立畫好畫的信心。而對于速度快的學生,我要求他們還要為自己的作業取個有意境的名字,結果學生上來交流時,很多題目都很出色,有《寧靜的夜間鄉村小路》、《樹、月亮、小鳥》、《天空蔚藍》等等,這真是我意想不到的。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反饋,全班50名學生中,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作業能達到良好,10多名學生能達到優秀,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
下課后,孩子們把我圍住,問這問那。有的學生發出這樣的感慨:這節課真有趣,也有的說:我希望天天上美術課。我被他們的學習熱情所感動,被他們出色的表現所折服。雖然一堂課不能徹底改變學生們完成美術作業的速度、質量情況,但相信學生們在這樣的氛圍中會有所進步的。
第二次執教《生活中的冷色》,不要說學生聽的興趣盎然,就是聽課老師也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了起來,一堂精彩紛呈的美術課落下了帷幕。一節課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但學生得到的人性化教育卻將伴隨他們一生,可以說本課教學起到了一節研討課應有的價值和作用,那就是過程和結果一樣美麗。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教學的結果,又要重視教學的過程;既要看到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準確把握過程與結果的和諧統一,師生才能在課堂上共生共長。
自《生活中的冷色》一課后,四(2)班的學生變得愛上美術課了,紀律好多了,調皮的學生也積極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來。每天,我的學生們都盼望著我推開教室的門。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