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國,形形色色的開發區星羅棋布,但是,像寧波杭州灣新區那樣,把占陸域面積20%的濕地辟為“不開發區”,卻有如鳳毛麟角。此舉蘊含的綠色發展理念令人稱道。
首先,膽識過人的魄力。灣區經濟如今已成“網紅”,全世界29個千萬級大都市有21個在灣區。在我國,粵港澳大灣區已走向前臺,而滬杭甬共同領銜的杭州灣大灣區時代正在浮出水面,將成為未來的“增長極”和“發動機”,不少人建議在濕地布局大項目,讓黃金區塊產生黃金效益。然而,濕地是海洋和陸地間的重要紐帶,是物種貯存、氣候調節、修復海洋生態不可替代的生態系統,被喻為地球之腎。作為東亞最大的咸淡水海灘濕地之一的杭州灣濕地,以其良好的環境、豐富的食物,每年吸引大量候鳥光臨,是世界級觀鳥勝地。由于長期缺乏保護,這里魚塘密布,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一邊是迫切需要保護的濕地,另一邊是滾滾財源的誘惑,取舍之間考驗著決策者的決心、勇氣和擔當。
膽識,膽與識是緊密相連的,過人之“膽”緣于清醒之“識”。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群眾從盼溫飽到求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的當下,環境就是民生,環境就是幸福。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如果改變濕地用途強行開發,將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在灣區建設中留下一處傷疤、敗筆,反過來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暫時的得到卻是長期的甚至是永遠的失去。為此,寧波市委、市政府經過深思熟慮,在引起不小爭議的情況下,毅然決定讓這片濕地“留白”。
其次,穩如泰山的定力。為把綠色變成寧波杭州灣新區的底色,使發展與保護并行的堅定決心化作實際行動,寧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頂層設計先行,從規劃做起。制定了《寧波杭州灣新區條例》,明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合理利用濕地資源”,使“不開發區”保護有了制度保證。二是建立投入機制,對于濕地保護不惜重金。新區在一次性投入3億元建起濕地保護區后,堅持每年投入維護費用超過千萬元,為保護濕地這張綠色名片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三是隨著濕地保護二期項目的推進,在“不開發區”內實施原生態保護的面積達到80%,用于生態教育和生態旅游的區域在候鳥繁殖越冬期閉園謝客。
寧波杭州灣新區成立已經七年,擁有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出口加工區、省級海洋經濟集聚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金字招牌,區域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這里已成寸土寸金的投資熱土。但由于杭州灣大灣區發展藍圖和目標定位日益深入人心,各種異議已經歸于沉寂,灣區毫不動搖地演繹著“不開發區”這個綠色傳奇。
最后,持續強勁的動力。生態保護勢在必行,但如何使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面對普遍遇到的這種困惑,新區人是如何回答的呢?不妨講個故事。在一個百億級大項目引進過程中,商務談判一度陷入僵局,招商人員邀請外商到濕地放松一下再談。一行人徜徉于水清、岸綠、寧靜、和諧的濕地,欣賞著水草搖曳、群鳥翱翔的醉人風光,不禁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對方態度發生逆轉,項目順利簽約。外商稱,政府能如此對待自然生態,可以想象會怎樣對待企業,我們放心了。試想,假若見到的是“走過一村又一村,處處污水垃圾村”,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
據國家林業局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科研人員觀測,經多年悉心保護,每年來杭州灣濕地越冬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卷羽鵜鶘已達67只,占東亞地區總數近一半,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連稱“稀罕”。這是大自然給予環境保護者的最好回報與饋贈。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同樣能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正在灣區變成生動現實,因擁有濕地良好生態這張金名片,新區已集聚13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1個,主要經濟指標在全省15個產業集聚區考評中五年四次奪冠,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
因發展方式發生根本轉變,新區贏得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證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讓灣區建設者體驗到生態與收益的雙重快感。可以預料,當地將進一步增強“不開發區”保護的自覺性,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駕齊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