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建立“兩清單一報表一項目”制度壓實黨建責任。“兩清單”是指建立書記抓基層黨建任期責任清單和制定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年度任務清單;“一報表”是指推行黨建工作報表制度;“一項目”是指推行書記領辦基層黨建項目制度。
2.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構建條塊聯動、全面覆蓋的城市基層組織網絡。樹立“城市大黨建”的工作理念,探索形成村居統籌、商圈統籌、樓宇統籌、行業統籌、產業統籌、人員統籌6種區域化黨組織組建模式,實現黨對城市基層工作的全覆蓋。
3.推行社區“大黨委制”,引領區域各類組織同軸共轉。吸納區域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物業管理公司以及“兩新”組織黨組織負責人等,以兼職副書記或兼職委員形式,通過社區換屆差額選舉,進入領導班子。兼職副書記或兼職委員每年協調所在單位為社區群眾辦1—2件實事。
4.探索“網格黨建”,引領推動基層治理創新。按照全市基層治理“一張網”要求,調整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體系,采取“一網格一支部(或黨小組)”形式,把黨組織覆蓋到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實行“一網聯動”。根據網格范圍大小和服務對象不同,組建服務團隊,為群眾提供日常性、訂單式、多元化服務。
5.推廣“小馬拉大車”社區治理模式。北侖大港社區黨委大力推行“小馬拉大車”基層黨建模式,通過組織統籌建、平臺統籌搭、資源統籌用、服務統籌抓等形式,小班子帶起大隊伍,“實現了“9個人服務10萬人”。《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曾深入報道相關做法。
6.“黨建旗艦”引航“商業航母”,構建中心城區區域化黨建新模式。在商圈、園區、樓宇等“兩新”組織集聚區,依托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黨建“旗艦”,打造以“旗艦”為龍頭的區域黨建聯合體,輻射帶動周邊各領域各單位實現黨建“整片強”。在此基礎上,完善區域性黨組織、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區域性黨建共建協調機構“三位一體”工作模式,建立黨建為龍頭,集經濟、社會、文化、人才功能于一體的“以一帶四”服務模式,承接、延伸黨委、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把商圈建成社會治理的新標桿。
7.探索“4H工作法”,提升新業態黨建工作水平。聚焦互聯網企業、特色小鎮、社會組織創業園等新業態,為其發展插上“紅色翅膀”。重點將“紅色電商”工程作為基層黨建規范提升項目,探索“核、禾、和、合”的“4H工作法”,即鍛造“核”心、扶助“禾”苗、構建“和”諧、凝聚“合”力,用黨建的引領作用,來助推服務城市新興業態的發展壯大。
8.實施“1+3”物業黨建聯建模式,促進物居和諧。突出解決城市社區物業管理難題,建立“1+3”黨建協調運作模式。“1”即街道黨工委,“3”即社區黨組織、業委會和物業公司,采取“交叉進入、雙向任職”方式,定期召開黨建聯建聯席會議。
9.推行黨員固定組織生活日制度,讓組織生活經常起來、活躍起來。深化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建立黨員固定組織生活日制度,推行支部黨日活動,一月一主題開展活動,實行計劃報名、全程紀實、督促檢查。創新活動內容,強化黨員體驗,廣泛建設示范性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跨區域、跨系統、跨單位承接組織活動,變“小圈圈”為“大循環”。
10.打造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使黨員教育管理更開放更有吸引力。分領域建立不同類型的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打造了和豐創意廣場、南部商務區等首批市級示范性開放式基地25個,注重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建立起遍布城市各地的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220個并懸掛統一標識,讓6000多名外來流入黨員真正有“家”可依。
11.建強樞紐型黨群服務中心,強化黨建陣地支撐。按照服務功能綜合化、服務內容專業化、服務對象多元化的要求,先后規劃建設了和豐創意廣場、寧波文化廣場、寧波東外灘等10多個區域性、樞紐型黨群服務中心,和豐創意廣場黨群服務中心承辦了2012年全國“和豐杯”“兩新”組織黨建工作創意設計大賽,成為區域化黨建“紅色地標”。
12.全面推廣“俞復玲365社區服務工作法”。圍繞“三聯”“六服務”“五機制”,將“建強服務隊伍”細化為社工、黨員、志愿者三個層面,將“創新服務方式”細化為區域黨建、綜合便民、智慧信息、社會公益、特色精細、共享文化六部分內容,將“優化服務流程”細化為民情收集、分析、處置、反饋、評議五個步驟,統一服務要求、規定、標準和制度,為在城市社區服務居民群眾提供樣板。有關做法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批示肯定,被中組部推廣。
13.連續21年開展黨員志愿服務。從1996年開始探索黨員志愿服務“一人一崗”,持續20年推動在職黨員進社區,逐步形成“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一員雙崗”新機制。依托81890服務平臺,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黨員志愿者招募、活動、管理和教育制度。
14.創新舉辦“公益集市”,建立黨建引領“兩新”組織服務公益長效機制。秉持“黨建引領、兩新攜手、服務公益”理念,連續5年舉辦“公益集市”活動,向非公企業“籌民資”,向社會組織“籌服務”,向社會公眾“籌愛心”,募集善款物資1600余萬元,惠及群眾超過20萬人。
15.打造“黨群同心圓”服務品牌,推動在職黨員進社區常態化服務。創新“互聯網+志愿服務”方式,搭建“黨群同心圓”志愿服務“O2O”網上平臺和手機微信公眾平臺,線上發布認領、線下對接服務。2016年,“黨群同心圓”志愿服務獲評全國百佳志愿服務項目。
16.打造“陽光8號”服務品牌,及時回應民生訴求。以“陽光8號”為統一品牌,統籌黨員律師、“創二代”、城管義工等黨員志愿服務資源,組建“陽光8號·七彩人生”7支黨員志愿服務隊,相對應分別開展青春助跑、助老助殘、愛心接力等7類個性化服務。有關做法入選2014年全國黨的群眾路線工作法100例,2016年獲全省“紅船杯”黨建品牌案例征集評選“入圍獎”。
17.開通“溫暖星期五”直通車,讓城市社區黨組織的溫暖遍布角角落落。2011年,江北區“溫暖星期五”品牌誕生,由區黨群服務中心牽頭,集“千人服務團隊、百個服務項目、一套考評體系”為一體,以困難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每周五組織黨員志愿者到社區送服務。幾年來,“溫暖星期五”品牌不斷深化拓展,先后推出“幫幫團”“愛心專列”“圓夢微心愿”“愛循環”“愛在一起”五個子品牌,有效增強了黨員的主體意識和服務意識。
18.全面推行“孫茂芳式‘五小’服務”,推動機關干部到社區報到服務。在城市社區全面推行“孫茂芳式‘五小’服務先鋒行動”,引導機關黨員干部廣泛開展志愿服務,爭當空巢老人的“小棉襖”、殘疾人的“小拐杖”、不幸之人的“小油燈”、雷鋒精神的“小廣播”、青少年成長的“小雨滴”。
19.開展“書記向前沖”活動,有效激發基層書記干勁闖勁。抓住基層黨組織書記這個“牛鼻子”,連續多年在社區開展“書記向前沖”活動,發動社區黨組織書記融入中心,以“立功競賽”形式領辦攻堅項目,推動環境整治、黨建示范、基層治理等各項事業發展。
20.建立“第一書記”常態化選派機制,建強聯系服務基層力量。創新實施“第一書記”制度,嘗試面向社區、合作社和“兩新”組織分5批選派第一書記,明確加強宏觀指導、化解矛盾隱患、破解發展難題等8項職責,建立工作會議、雙向約談、述職考核等5項制度,形成了包括人員選拔、供需對接、作用發揮、考核激勵等在內的常態化選派制度體系,有關做法被中組部《組工通訊》刊載。
21.建立“俞復玲名師工作室”,建優基層“領頭雁”隊伍。成立俞復玲名師工作室,出臺專項管理辦法,以俞復玲為導師,組建由部門負責人和專家組成的講師團,運行微信公眾號,通過“大課+小課”“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等形式,分批選派社工拜師學習,使工作室成為全市社工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22.探索“亮績競標”跨街道選拔機制,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探索開展“亮績競標”跨街道選拔社區正職,通過公開報名、亮績提名、實地調研、撰寫標書、綜合答辯、組織考察等環節,選拔了一批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好、群眾公認度高的社區正職,建立了競爭性選拔社區正職的工作機制,促進更多優秀社工脫穎而出。
23.加強社會工作人才激勵,激發社區工作者活力。出臺《社區社會人才政府特殊津貼人選評定辦法》,在全國率先開展社區社會工作人才政府特殊津貼評選活動,每年評選5名左右,對獲評者給予每人每月2000元、為期3年、最高享受兩屆共14.4萬元的津貼。有關做法被《中國組織人事報》、省委組織部《領導參閱》等報道。
24.依托“鋒領e家”系統,全面推進黨員“鋒領指數”考評。按照“線上線下結合”的理念,海曙區創新打造“鋒領e家”黨建管理系統,深入推行“鋒領指數”考評管理,構建“考評制度+信息系統”雙軌并行的績效管理模式。
25.建設“甬·志愿”APP,打造“指尖上的志愿服務”。“甬·志愿”寓意“寧波”的志愿服務、“永遠”的志愿服務,是一款由市委組織部主辦、海曙區委組織部和81890求助服務中心承辦、聯通全市各區縣(市)的志愿服務手機APP。該APP具備信息發布、供需對接、資源整合等功能,設置了志愿活動、微心愿、公益眾籌等模塊,著力打造“指尖上的志愿服務”,全面引領志愿服務新常態。
26.建立“明日菁英”平臺,搭起高校大學生和企業的溝通橋梁。該平臺設有實習、兼職、資訊、社團、HR面對面、招聘宣講會等7個欄目,旨在促進高校學生與企業精準匹配,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寒暑假見習、實習及就業機會。截至目前,“明日菁英”實習兼職就業平臺注冊大學生16200余名,共有6萬余人次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累計有10余萬人次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
27.探索建設“智慧黨建云”平臺,打造“指尖上的黨建陣地”。拓展“互聯網+黨建”的新模式應用,在北侖區試點建設“智慧黨建云”平臺。目前,以“智慧黨建云”平臺為依托的“紅領通”1.0版本已上線試運行,包含組織生活、關系轉接、志愿服務等10個主要板塊,實現了組織生活電子簽到、黨建情況一鍵分析等互動功能,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開辟了一個“指尖上的黨建陣地”。
28.開通“紅色信仰線”,構建黨性錘煉的寧波模式。海曙區在實施“點線建精、整片建強”三年行動計劃中,重點打造“一網兩線兩軸六集群”。其中的“兩線”就是串起城區基層黨建各個品牌的“黨建風景線”,開通由天一廣場黨群服務中心、大革命時期中共寧波地委舊址紀念館、“黨章學堂”等一批紅色陣地組成的“紅色信仰線”。
29.建立黨員“紅黑榜”制度,倒逼黨員干部苦干實干科學干。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下,在社區建立黨員“紅黑榜”制度,引導社區黨員主動融入中心服務大局,做好黨內黨外事、分內分外事、房前屋后事、家里家外事、街頭巷尾事等“基層五事”,梳理歸納出紅榜10條、黑榜10條,采取“日記錄、季度亮、年底評”,綜合衡量社區黨員表現,上墻公布一目了然,形成了“表現好不好,看看紅黑榜”的激勵導向。
30.探索“7e”黨群工作模式,提高城市黨建在白領群體中的影響力。針對白領群體多元化需求,以南部商務區“白領e家”為主陣地,探索推行“7e”黨群工作模式,搭建education素質提升、enthusiasm熱情服務、e-network智聯網絡、energy活力團隊的“4e”載體。依托黨組織和工、青、婦群團組織“四位一體”網絡,形成黨組織引領、繽紛社團策劃的黨群活動運行機制,實現engine黨建領航、encouragement凝聚人心、economy助推經濟的“3e”目標。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