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博士語: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養老保險覆蓋率超過九成,這是個了不起的奇跡。養老保險關乎每個人的利益,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是數億老年人的殷切期待,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一些地方社保資金存在缺口的消息時有所聞,使當地百姓產生了隱憂,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那么,怎樣才能讓“養老金袋子”鼓起來?且聽各位茶客建言獻策。
盛會(河南省內鄉縣):“低繳”員工社保成普遍現象值得警惕。據《中國企業社保白皮書2017》顯示,目前企業參保的及時性、險種覆蓋面持續提升,但社保繳費基數完全合規的企業僅占24.1%。超過七成企業在繳納社保基金中違規,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向社會發出重大警訊。然而,這卻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實。2012年以來,我國實際社保繳費基數連續多年處于低位,甚至還有不斷走低的趨勢。出現如此怪象原因在于,我國社保費率太高,如果足額繳費,企業將不堪重負,員工收入將減少。為此,近年來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措施為企業減稅降負,其中就包括社保費率下調。由此可見,超七成企業“低繳”員工社保,不是對社保制度本身的置疑,而是對合理制度中欠合理地方改善的敦促。有關方面應從“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高度,根本解決社保基金“入不敷出”困境,并為下調社保費率創造條件,紓緩企業沉重的用工成本。同時,盡快完善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不斷提升社保制度對參保職工的吸引力,以吸引民眾自覺主動地多繳費、長繳費。
葉祝頤(湖北省武漢市):劃轉國有資本為民眾“養命錢”兜底。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穩步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央督促國企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履行社會責任,還利于民。此舉體現出對廣大國民股東權利的尊重,也反映出政府與國企對民眾養老的責任擔當,有利于彌補養老金缺口,緩解財政補貼壓力,使社保基金這個蓄水池能夠越來越大。同時,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際上也是讓國有資本真正造福于民。相關部門要對提高國企利潤上繳比例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督促國企上繳更多利潤,反哺社會,讓人民分享國企的利潤成果。不過,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不等于國企上繳利潤。國有資產如何劃轉、經營、管理,達到利益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說,國企不僅要劃轉優質國有資產充實社保基金,而且要提高國有資本管理運營效益,讓這些劃轉到社保基金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福祉,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欣城(湖北省武漢市):盡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盡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明年就會邁出第一步,先實行基本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在不同地區之間均衡養老保險的負擔。目前,因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帶來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養老保險基金支付最困難的黑龍江,撫養比是1.3∶1,而廣東省是9∶1;有的地方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逐年增長,有的地方卻收不抵支。2015年,養老金累計結余最高的廣東是黑龍江的近70倍。而且,由于社保制度存在地域壁壘,員工的社保待遇流動困難,外來工到了退休年齡無法在務工地續保、退休的消息屢屢傳出,影響了參保人的切身利益。有的外來工無奈退保,拿回個人賬戶里的錢,單位代為繳納的保險費則被當地社保部門“充公”。盡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旨在運用社會保險的大數法則,互助共濟,在不同地區間均衡養老保險的負擔。而且,參保人養老權利有望實現全國漫游,體現政府打破社保壁壘的決心。當然,要讓轉出地把吃進去的錢“吐出來”,勢必會觸動其利益,決非易事。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既需要轉出地拿出誠意,體現責任擔當,也需要中央按照實際情況做出周到的制度安排,避免有的地方人為制造障礙。
責任編輯: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