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的標志是什么?也許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在今年4月份召開的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中央文明委副主任的劉奇葆一語中的:“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強市民文明意識,規范市民文明行為,營造城市文明氛圍,建設崇德向善的城市。”也就是說,建設文明城市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建設一個人人崇德、個個向善的城市。換句話說,“崇德向善”就是一個文明城市的主要標志。
顧名思義,崇德向善的意思就是崇尚道德、追求善良。道德是衡量善惡的標尺,是規范行為的準則。善良則是通向道德的橋梁,一個有道德的人必然是善良的人。
公務人員懂得崇德向善,就會忠于職守、克己奉公,營造出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和公正公平的法治環境;社會公眾懂得崇德向善,就會真誠友愛、敬業奉獻,營造出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和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一座城市懂得崇德向善,就會樂觀向上、明德知禮,營造出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而這些環境的營造,正是文明城市創建的應有之義。
有著七千年悠久文明歷史的寧波,自古至今,一直在演繹著崇德向善的歷史傳統,詮釋著崇德向善的真正內涵。如顆顆細沙匯聚成寶塔,似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當前,社會各界人士用自身的實際行動,讓崇德向善的傳統不斷發揚光大,讓崇德向善的內涵不斷推陳出新,推動著文明城市創建向更高層次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要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在城市道德體系的構建上,寧波市已經探索出不斷完善、日臻成熟的“寧波模式”,不僅在制度和機制上為道德典型提供保障,大力營造好人好報的社會氛圍,還積極發揮道德模范的榜樣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守德崇德、爭做道德模范的良好風氣。
近年來,寧波堅持組織開展每兩個月一次的“寧波好人”、每年一次的“最美寧波人”和兩年一次的“寧波市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建立道德模范工作室,每兩個月舉辦一場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讓群眾面對面感受道德典型的精神力量。截至目前,已有467人當選“寧波好人”,54人被評為市級道德模范,139人當選“浙江好人”,15人當選浙江省道德模范或獲提名獎,61人登上“中國好人榜”,7人當選全國道德模范或獲提名獎。
向善的力量,必定激發出全社會的愛心;愛心的傳遞,一定會點燃全社會文明的圣火。寧波一直是一座充滿愛心的城市,從寧波幫愛心義舉興學助教,到“順其自然”18年堅持不懈匿名捐款;從“5·12”大地震寧波全城的愛心涌動,到青海教師羅南英在寧波受到的無私捐助;從連續20多年的貴州黔西南州對口幫扶,到一批批援疆人員在南疆探索出的“援疆模式”……這些無不體現出“大愛寧波”的善良和愛心。
在“愛心寧波”的建設上,寧波市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慈善一日捐”“彩虹助學”“慈愛助殘”“慈善助醫”“情暖萬家”等一系列捐助活動在寧波市已經成為常態。通過建立志愿服務“淘寶網”、We志愿服務平臺、志愿者學院、志愿服務基金會、國際志愿者基地,寧波市志愿者服務體系也更加規范和完備。
從某種程度來說,“崇德向善”已經成為寧波城市的底色。正是在這個底色之上,寧波市民用五彩畫筆,繪出了斑斕的城市文明畫卷:大小路口,每條斑馬線前,迎面而來的公交車、出租車以及越來越多的私家車主動禮讓行人;“聊天長廊”“公益超市”、道德講堂、文化禮堂遍布城市和鄉村,成為市民生活、學習和休閑的好去處;“五彩四明” “斑斕海岸” “絢麗浙東”三類文明示范線建設帶出了一批批“最潔美鄉村”;“春泥計劃”“四點鐘學校”“假日學校”和家長學校建設,為未成年人搭建起了寓教于樂、學技學藝和立德樹人的平臺。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