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影響進行研究與分析。方法 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遵循隨機分配的分組原則,每組患者各4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與搶救效率進行記錄與觀察。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分診評估時間與爭論停留時間兩方面的指導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臥床時間與球囊明顯較短。結論 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專門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搶救效率,為患者進一步的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改善患者疾病預后,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搶救 急性心肌梗死 爭論護理路徑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臨床醫學中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死率高、發病快速等方面的特點,隨著我國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為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效率,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本些研究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依照疾病科特點對相關的護理計劃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制定。采用了不同的護理方式為研究樣本提供護理干預服務,調查不同護理方式下,患者的護理質量,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所選取的90例研究樣本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各項診斷標準,參與實驗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了解研究內容的前提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患者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遵循隨機分配的分組原則,每組患者各45例。觀察組45例研究樣本中包含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28例,年齡最大76歲,年齡最小32歲,平均年齡42.6±2.9歲;對照組45例研究樣本中包含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27例,年齡最大75歲,年齡最小34歲,平均年齡51.9±2.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以及性別兩個方面的指標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為新入院的患者及時提供搶救治療,搶救內容包含鎮靜止痛以及常規吸氧等,并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并進行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待完成患者疾病確認后由主治醫師為其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急診護理路徑模式進行護理,納入到護理路徑小組的護理人員在接受任務前需要經過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參與培訓的人員均來自不同科室在日常工作中最為優秀的護理人員,護士長擔任組長,依照APM排班制度結合等級責任制進行人員組織。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根據已往的工作經驗向科內醫師提出建議,認真查閱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資料,評估當前現有的護理程序,并依照評估結果對護理程序進行有針對性的高速形成新的急診護理路徑表。開展護理路徑模式之前,要求級內成員在經過培訓后能夠深入了解護理路徑中所包含的各項護理內容,熟練操作各項儀器設備,規范護理行為。開展模擬訓練,使級內成員形成一個較強的應變能力。完成培訓后對小組成員的急救能力進行全面的評估,要求院前搶救的時間維持在5分鐘以內,有效穩定患者情緒。同時,對患者體位進行科學的調整,綜合運用各種儀器設備維持患者呼吸通暢,必要情況下為患者罩吸氧,建立靜脈通道的同時進行心肌疼痛處理,完成輸液操作。對于存在過度恐懼與緊張的患者,一定要盡量消除其的良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對于新入院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為其提供早期檢查與初步評估,評估時間須控制在30秒以內。開放綠色通道,根據先搶救、后登記的手續操作原則,先將患者轉移至急救室。護理人員在護士長的統一調度下進一步更深層次的治療。
1.4統計學方法
本實所得出的所有數據都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當P>0.05時,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用χ2檢驗來對功能和癥狀進行比較;±s用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結果
2.1搶救效率比較
本實驗所選取的45例觀察組患者中,平均急診停留時間9.2±3.1分鐘,分診評估時間1.1±0.5分鐘,急救時間38.5±5.2分鐘;
本實驗所選取的45例對照組患者中,平均急診停留時間21.7±5.3分鐘,分診評估時間2.8±0.9分鐘,急救時間61.2±3.6分鐘。
兩組患者在急救時間、分診評估時間以及急診停留時間方面的指標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2.2康復情況比較
本次實驗所選取的45例觀察組患者中平均球囊擴張時間72.3±12.6分鐘,臥床時間42.9±5.9小時,住院時間9.5±3.2日;
本次實驗所選取的45例觀察組患者中平均球囊擴張時間124.3±17.5分鐘,臥床時間66.2±4.8小時,住院時間13.1±4.1日。
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臥床時間以及球囊擴張時間三個方面的指標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持續性缺氧或冠狀動脈急性缺氧所造成的心肌壞死,癥狀表現主要為急性循環功能障礙、胸痛以及心律失常等,對于急性病發患者,需要進行緊急搶救幫助患者渡過危險期。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醫療機構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方面的有關流程已經比較成熟,需要重點加強的心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經實驗研究發現,參與本次實驗的45例觀察組患者無論在搶救效率還是在康復情況方面均優于對照組,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專門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搶救效率,為患者進一步的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改善患者疾病預后,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孟曉杰,郝君華.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5(13):157-158.
[2]劉迪.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及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07(15):17-18.
[3]韓彥輝,王素梅,李海霞.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03(28):25-26.
[4]肖飛.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01(05):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