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手術的過程中由于有多種因素的限制,患者會經常有低體溫的情況出現,患者出現低體溫的情況會對患者的治療帶來不利的影響。當前,手術中出現低體溫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因此我們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預防低體溫的發生。
關鍵詞:手術室患者;低體溫;預防護理;護理效果
由于手術時間通常較長,患者較容易在術中現低體溫狀況,發生率在50%~70%,尤其是老年人與小兒患者。而一旦患者出現低體溫,會導致各機體器官的代謝率減弱,并削弱麻醉藥物代謝,引起蘇醒延遲,導致凝血障礙的發生,進而形成心肌缺血,使得切口易受到感染,出現術后寒顫等并發癥狀。所以,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采取有效預防措施,維持其術中正常體溫,有利于麻醉手術的成功進行,并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本文主要研究手術患者預防術中低體溫的措施與方法,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接收并行手術治療的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齡15~81歲,平均年齡(47.5±3.07)歲;硬膜外阻滯麻醉46例,全麻插管52例。將其按照手術室護理方法的不同隨機分為兩組,各4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則實行預防術中低體溫措施,兩組進行效果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手術室護理方法,而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系列預防術中低體溫及保溫措施,包括:
(1)調節手術室溫度,將室內溫度24℃~26℃,如用消毒液消毒時,要注意調高室溫,并提醒醫生縮短皮膚消毒時間;(2)盡可能減少患者身體的暴露面,從胸部到腳部可使用尺寸合適的小棉被對其進行遮蓋;(3)術中對患者進行體溫測量,一旦出現體位變化,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4)在血液、輸液液體進行適當的加熱處理。研究顯示,靜脈輸注的液體加溫至37℃可預防低體溫的發生;(5)利用外部設施等對患者進行輔助提溫,如充氣保溫療法用充氣式保溫毯進行升溫,研究表明,是目前認為最穩定且有效可行的方法。(6)手術貼膜的使用,提供無菌表面,防止細菌轉移,提供無菌面,便于其他無菌巾的鋪放,控制液體流向,利于醫護人員執業防護。
1.3 療效評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低體溫發生率,及術后出血狀況、感染、發熱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低體溫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患者發生術中低體溫共20例,占總數的40.82%;而研究組患者出現術中低體溫共3例,占總數的6.1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后出血3例,術后感染3例,術后發熱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41%;研究組患者術后出血1例,術后感染1例,術后發熱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干預組術后12 h、48 h、72 h的疼痛程度均分別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顯示,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同時,干預組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顯示,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提升護理服務質量。
3 討論
3.1造成患者發生術中低體溫的原因
(1)麻醉
在全麻的手術中,患者的意識會消失,患者的肌肉松弛產熱也會降低,并且麻醉藥多能直接將血管擴張,導致散熱的升高,患者的體溫就會下降。在全身麻醉的手術中,手術的時間一般會大于 3h,一般手術的手術時間會大于 2h,長時間處于麻醉的狀態都會使患者的體溫降低。
(2)手術室的環境
患者在進入到手術室之后,手術室的環境溫度會對患者的體溫產生直接的影響。最近幾年來,隨著對手術室空氣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大多數手術室都配有空氣凈化層流設備,應用空氣凈化層流設備的作用是它可以使手術室的空氣快速地發生對流,但是空氣對流加速也會導致患者體溫降低。
(3)患者輸液輸血的量大
在手術中患者若輸入大量和室溫等同的液體或者是庫血,這些液體或者是庫血會產生冷稀釋的作用,造成患者的體溫下降。由于這些低溫液體、血液進入到患者體內的時候是需要吸收患者機體的熱量的,只有吸收了熱量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因此增加了患者機體額外熱量的消耗,導致了低體溫的發生。
3.2預防手術中患者出現低體溫的措施
(1)調整手術室的室溫、注意保暖
要將手術室的溫度、濕度進行合適的調整,減少患者機體的散熱量。一般手術室的溫度在 22-25℃,濕度在 50%-60%是比較合適的,這樣患者會感到比較舒適,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還要盡量減少患者不必要的身體暴露,要加強患者肢端位置的保暖工作。可以為患者應用保溫毯。除了采取保溫的措施之外,在手術前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將手術器械、敷料等物品準備齊全,盡量減少手術的時間,從而減少患者的熱量流失。
(2)輸入的液體、血液要事先預熱
在將藥液或者是血液輸入患者的體內之前,要對其進行適當的預熱,這樣可有效地避免體溫降低與熱量的丟失。輸血的溫度要預熱在 32-36℃,注意不要高于 37℃,太熱會將血液成分破壞,造成溶血反應發生。
(3)在手術中要加強對患者體溫的觀察
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要應用科學、合理安全的體溫監測方法。巡回護士要嚴密地對患者的皮膚溫度進行觀察,對特殊的患者要格外地關注,要加強對小兒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手術中體溫的觀察,對早期有低體溫情況出現的患者,要及時地應用有效的護理方法,給予適當的保暖措施。
參考文獻:
[1]王艷. 手術患者低體溫的預防與護理 [J]. 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0):251-252.
[2]錢赟. 術中低體溫的發生及護理進展理 [J]. 當代護士,2013,10(23):3.
[3]龐德春,蔣宗斌.圍術期低體溫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1,17(24):3793.
[4]崔士和,蔣忠,馬正良.37 ℃灌注液預防不良反應下經皮腎穿刺取石術中的低體溫[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6(7):622-623.
[5]張維峰,殷國平,王佳,等.圍術期保溫對肝炎肝硬化行脾切除斷流術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2,28(12):1193 -1194.
[6]楊燕萍,沈梅芬.預防圍術期老年患者低體溫的研究進展[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24):2882-2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