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神經內科;心理護理
中國法分類號:R47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現代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護理工作也必須從單純的疾病護理向系統的身心護理轉變。神經內科患者發病后往往存在各種心理障礙,其心理狀態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而心理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內科患者的心理特點
1.1 焦慮、急躁:由于疾病來得突然,自覺癥狀明顯,病人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因而往往產生緊張及焦慮.有的病人病情較重,由于疾病惡化,表現出急躁情緒,病人對反復檢查及治療缺乏耐心,有時對醫護人員的態度表現為生硬、粗暴.
1.2 恐懼及憂慮:病人對入院后進行的必要診斷方法和綜合治療措施不了解,有些還會增加痛苦,病人在接愛不熟悉的醫療操作中產生恐懼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人考慮到經濟問題、老人和小孩的撫養問題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等問題,因而產生種種憂慮.
1.3 喪失信心:內科慢性病病程長,且常反復發作,藥物療效差,病人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對疾病的恢復缺乏信心,有的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2 心理護理
腦血管患者急性期心理護理的原則是最大限度的為病人解除痛苦,解除焦慮情緒,平穩度過急性期。首先要有良好舒適的治療護理環境。病房空間設置和諧、輕松、物品干凈。擺放整齊、協調,使患者心情舒暢,精神寬松,醫務人員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動作輕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們的疾苦,關心他們的生活,用恰當的語言介紹病情,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失語和不肯說話的患者應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手勢,準確判斷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針對性的護理,可安排家屬陪伴,責任護士應和患者家屬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及時將有關治療護理措施的信息,病情的好轉告知患者,以解除患者的恐懼和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腦血管患者進入康復期后必須使患者樹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療時間長,護理人員應以高度的責任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急躁、不厭煩、精心護理,通過了解病人的面部表情、舉止行為了解病人的內心活動,熱情周到,善于運用語言交際工具發揮語言最大作用,在進行心理護理的同時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靈活性和科學性。調動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另外,對有依賴心理的患者,要向他們講明器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3 護理體會
3.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病人剛入院時,會產生陌生感,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需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以適應新生活,護士要主動熱情的接待病人,以真誠的態度與病人進行有效的交談,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解釋疑問、消除顧慮,使患者得到安慰,給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護患間最初的信任感,對今后做好護理工作打下基礎。在病人入院做檢查治療護理時介紹責任護士的姓名、環境、同病室病員、制度、作息時間、治療安排等。使病人盡快熟悉環境,適應醫院的生活,滿足患者被認識、被重視的心理需要,縮短護患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其精神顧慮,增加治愈的信心,使其自覺的配合治療。
3.2 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解釋病情,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
3.3 觀察病人的心理活動,針對性做好護理對各種病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具體分析解決。意識清楚的重癥患者如偏癱、截癱病人,精神上遭受很大痛苦,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對他們應主動關懷照顧和幫助,鼓勵他們堅持功能鍛煉,堅定對今后工作和生活信心。失語的病人多接觸他們以了解他們的要求,主動熱情體貼,并及早引導他們進行語言訓練。當患者不能堅持康復訓練時,對其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喚起、強化患者的自我康復意識,使其樹立正確觀念,積極配合治療,自覺進行肢體的功能鍛煉及語言恢復訓練,并指導家屬和親朋好友給予正性支持,共同激勵患者堅持康復治療。
3.4 爭取家屬的配合,
在對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學會從患者的目光、面部表情、神志、精神、情感等變化中窺知其心理和思想的變化,理解病人的痛苦,關心病人的生活。有些病人得不到家人的照顧和關懷,容易產生被人遺棄的不良心理,因此,在做好病人心理護理工作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家屬的配合,加強對家屬的衛生宣傳,避免患者受到來自外界的不良刺激,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