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莫西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效果。 方法 將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分別采用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退熱、咳嗽消失和肺部啰音消失的時間并對比細菌學療效。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顯著早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細菌學療效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菌株清除率為82.22%,對照組為左氧氟沙星組為57.78%,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莫西沙星能有效緩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感染癥狀,致病菌得到有效清除,臨床療效顯著推廣意義巨大。
關鍵詞: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
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由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卡他莫拉菌等病原體造成,患者多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嚴重影響正常學習生活[1]。臨床治療多采用抗菌藥物,治療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其中,莫西沙星作為第四代氟喹諾酮類廣譜抗菌藥物,在抗菌治療效果上表現突出。為研究莫西沙星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療效,特選取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9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癥狀,肺部有啰音,胸部 X 線攝片提示異常。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分別采用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22-75歲,平均(36.4±4.6)歲;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23-76歲,平均(34.8±5.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表示為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于入院后分別作心電圖和胸部X線攝片檢查,了解患者的血尿常規情況和肝腎功能,明確藥敏狀況。觀察組患者采用莫西沙星進行治療,于每日靜脈滴注,藥量為400mg,治療療程在一至兩周;對照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進行治療,于每日靜脈滴注,藥量400mg,治療療程為一至兩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病情病癥作復查并對檢查結果作登記錄入。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進行觀察記錄,明確退熱、咳嗽消失和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掌握患者的細菌學療效,對兩組數據作對比分析。
1.4數據處理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率(%)表示,P<0.05表示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退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顯著早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細菌學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菌株清除率為82.22%,對照組為左氧氟沙星組為57.78%,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下呼吸道感染屬于多發病,多以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如治療不當則可能造成呼吸衰竭帶來生命威脅。常見下呼吸道感染由多種病原體造成,通過抗菌藥物的抗菌效果可實現對病原體的有效控制,達到菌株的有效清除[2]。臨床治療中使用的左氧氟沙星具備的抗菌廣譜性可實現對革蘭陽性、革蘭陰性菌等病原體的有效抑制,半衰期長則治療維持時間也較長[3]。相較而言,莫西沙星的抗菌活性更高,可達2倍,對絕對生物利用度更高,給藥后峰值到達快,吸收效果好,半衰期在11.4~15.6 h,滲透性強,殺菌效果更為突出。
從抗菌作用機制來看,莫西沙星主要就病原菌的拓撲異構酶Ⅱ、Ⅳ進行抑制,阻斷DNA 復制[4]。相較于其他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莫西沙星在細胞穿透力方面更為突出,能有效結合病原菌,實現抗菌效果的強化。莫西沙星對分枝桿菌與非典型致病菌的抗菌活性較高,耐藥程度大大增強[5]。
本此研究中,采用莫西沙星治療的觀察組在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方面和細菌學療效方面均顯著優于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療的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莫西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臨床效果突出,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快速清除致病菌,患者康復時間縮短,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楊紅雨. 莫西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 中醫臨床研究,2016,(27):97-98.
[2]曹葉群. 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比較[J]. 中國醫藥指南,2012,(27):475-476.
[3]曾春芳. 莫西沙星治療下呼吸道感染臨床療效觀察[J]. 中華全科醫學,2012,(01):36-37.
[4]曾思強.莫西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治療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對比[J].當代醫學,2012,28(11):50-51.
[5]蔣麗娟,蔡冬梅,王滌非等.莫西沙星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臨床評價[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15,05(15):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