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對于中風病并沒有確切而有效的治療方案。市場上有很多中成藥治療腦中風基本上采用活血化瘀和化痰祛瘀的方法治療,但是效果并不完全理想。本文主要針對當下治療腦中風存在的誤區進行討論。
關鍵詞:中藥;腦中風;中醫藥治療;
中風,中醫稱之為腦中風,有名腦卒中。是由向大腦輸送血液的血管出現破裂或者堵塞引起的一種腦功能障礙疾病。腦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發病六個月以后,仍遺留程度不同的偏癱、麻木、語言蹇澀不利、口舌歪斜,癡呆等,與恢復期相比,恢復速度及程度較慢。
筆者認為,腦中風的后遺癥多屬本虛標實而側重在虛,本虛以干腎陰虛,脾腎陽虛,氣血虧虛為主,標實則血瘀,痰濁為多。究其治療根本不外乎補氣活血,化痰通絡,滋補肝腎等手段。筆者認為目前治療中風存在如下問題。
1.誤區一:
重祛邪(活血化瘀)。然而,年歲大的人長期使用活血祛痰的藥物會加劇正氣衰弱,反而不利于身體恢復。
《靈樞》認為中風病機“虛邪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內居榮衛,榮衛衰則其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指出:“中風麻木不仁等證,因其血氣不至,所以不知痛癢,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不已,偏枯痿廢,漸至日增。”
清代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指出:“人過半百元氣已虛,氣虛無力推動血行,使之淤血偏滯于體,乃罹患偏癱”,“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其本源。”提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淤”學說。
王清任認為:人體的陽氣,原本左右各五成。一個人失去五成元氣后,就會患半身不遂。所以在補陽還五湯中,重用黃芪,能使虧空的五成元氣恢復回來。近年來,很多研究人員經過臨床實踐進一步證明證實次方具有以下幾點實用性:(1).改善腦循環和能量代謝。(2).改變血液流變性(3).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4).降低腦缺血性損傷后的損傷。(5).抑制腦細胞的凋亡。(6).減輕興奮性氨基酸。
中風后遺癥多屬本虛標實,以本虛為主,雖然在中風急性期多以標識為主,但切不可忽略因為標識嚴重所掩蓋的本虛真相,虛,是貫穿中風的基本病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液的循環流動需要有氣的推動,當氣虛明顯的時候,就會加重淤血和痰濕的凝聚,所以在中風治療過程中補氣就顯得尤為重要。綜上可見在治療中風及中風后遺癥時扶正補氣的重要性。
2.誤區二
辨證論治的同時,沒有根據病變部位使用引經藥,大都是千篇一律的活血通絡成分,缺少畫龍點睛的一筆。
所謂引經藥,是指能引導藥物直達病所而起到引經報使作用的藥物,起源《內徑》的臟腑、經絡、藥理學說。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等論述。”易水學派張潔古依據《內經》理論,對藥物的引經進行了深入探討,創立了“引經報使”理論,他認為取各藥性之長,使之各歸其經,則力專效宏。
當下市場上治療中風的中成藥恰恰缺少這一部分,而在治療中風時,需要根據患者不同的病變部位選擇不同的引經藥。若病變部位在上肢多選用川芎、桑枝、羌活;病變在下肢多采用懷牛膝、桑枝、桑寄生;若風入頭部可選用川芎、羌活、細辛、白芷配伍;若病變部位在頸部可選用羌活;若病變在腰部可選用狗脊;若舌咽病變者配菖蒲、郁金、木蝴蝶。若大便干燥加肉蓯蓉、當歸、火麻仁以滋液潤腸;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面紅目赤、心煩易怒、眩暈頭痛者加鉤藤、石決明、龍骨以平肝潛陽;肢體強痙拘急可加入全蝎、天麻、僵蠶等以熄風止痙。
3.誤區三
停藥時間:使用一些方劑治理中風,家屬感覺效果良好,驟然斷藥停用,而斷然停藥,必致氣無所生,導致氣厥證:眩暈昏撲、面色白光、肢冷汗出、脈微弱等,治宜培補氣血,方用大補元煎。獨參湯之劑,應當逐漸減量。根據臨床資料統計,中風在第一年內的發病率為25%~30%,第二年的復發病率為17%~20%,第三年的復發病率為20%~23~,第四年的復發率為15%~18%,第五年的復發病率為5%~9%。有此可見,中風病人的服藥時間啊,最好能堅持五年,這樣復發率就可以明顯降低。
4.誤區四
單純的采取中醫治療。
西藥腦活素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神經細胞,并影響其呼吸鏈,具有抗缺氧的保護功能,能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催化激酶系統,有催醒作用和促進腦細胞記憶功能,能改善腦缺氧,活化大腦細胞,促進氨基酸和磷脂的吸收、蛋白質合成以及葡萄糖的利用和能量的儲存,促進腦代謝,增加腦血流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結合傳統中藥湯劑,針灸,推拿按摩,療效會更加確切,充分發揮中西醫治療的長處,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引用。
國內外研究經驗顯示,多種療法配合的綜合性方法治療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對中風患者綜合能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充分發揮了傳統中醫在中風康復方面的“簡、便、廉、驗”優勢,可在臨床實踐中予以運用。
參考文獻:
[1]邢春清,李京.補陽還五湯對246例中風病血液流變學改變療效觀案[J].北京中醫雜志,2002,21(2):10
[2]張付森.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2):41-43
[3]孫延康.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遺癥45例療效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0):2686-268
[4]陳學智.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遺癥52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9):262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