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再灌注損傷(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導致截癱是脊柱手術和胸腹主動脈瘤手術常見并發癥。有文獻報道,椎管狹窄減壓和后縱韌帶手術后SCII所致截癱的發生率分別高達20%和11.8%,胸腹主動脈瘤術后截癱的發生率也超過10%[3]。因此,努力尋找有效防治SCII新措施并推廣應用于臨床是當前脊髓保護研究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醫學難題。
逆針灸即在機體無病或疾病發生之前,預先應用針灸方法,激發經絡之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與應變能力。“缺血預處理”為防治圍術期器官缺血再灌注損傷開辟了全新的思路。但經典IPC因其有創性及操作局限而難以直接應用于臨床。
基于上述思路,我們進行大樣本、隨機、對照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旨在證實電針預處理對脊椎管重度狹窄患者接受減壓手術后圍術期脊髓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預防和保護效應,這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納入與分組:
本研究為單中心、前瞻性、隨機、單盲、對照試驗,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西京醫院骨科醫院住院并接受椎管狹窄后路減壓手術的患者,根據計算機隨機數按性別、年齡進行配對設計,確定患者分組,本實驗為單盲,除研究者和受試者外,手術醫師、麻醉醫師、ICU醫師及血清生化指標檢測醫師均不知患者的分組情況。
1.1.1納入標準:納入標準:確診后需行后路減壓手術的住院病人,男女不限,年齡18-75歲,愿意接受臨床試驗,(完成病史和相關檢查)
1.1.2排除標準:急診手術、年齡<40歲或>75 歲、外傷、二次手術、EF<35%、受教育程度<7年,術后由于出血等手術因素再次急診手術,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分組:分為兩組:
Con組為對照組,術前常規準備,連接經皮電刺激片及電針刺激儀,但不給任何刺激;
EA組為電針預處理組,術前2h給予電針刺激預處理,30 min。
1.2處理方法:
1.2.1電針預處理方法:
按照隨機分組,由中醫科專業針灸醫師選穴,在Sham組患者的雙側風池、大椎穴連接電極片,但不給電刺激;給于EA組患者在雙側風池、大椎穴給予低頻電針刺激(“華佗”牌SDZ-Ⅴ型電子針療儀,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具體實施方法如下:給予疏密波(疏波2 Hz、密波15~30Hz),根據患者的反應調節強度至患者“得氣”,持續30 min。
1.2.2手術:
患者俯臥位,常規消毒鋪單。逐層顯露術區椎板,用磨鉆將術區椎板逐一磨透,去除椎板減壓。嚴格按照手術操作技術要領進行手術后路減壓,術中注意對脊髓進行保護,盡量減少對脊髓的損傷,術中減壓開始前常規給予甘露醇治療。1.2.3手術中脊髓保護策略:
術中減壓使用高速磨鉆將椎板完全磨透后進行減壓,減壓前常規使用甘露醇脫水,減壓過程盡量控制在科里的時間范圍內,避免減壓過快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加重。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統計學處理由SPSS 14.0 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Mean±SEM表示,發生率用%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成組t 檢驗或兩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較采用 LSD-t 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或 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研究結果:
2.1人口統計學及術前指標如年齡,性別,心率(次/分),平均動脈壓(mmHg),BMI,JOA,NDI,NSE等均無統計學差別。
2.2.術后指標:
con組與EA組的NSE值在術后1天,3天,7天均有統計學差別,P(術后1天)=0.015;P(術后3天)=0.023;P(術后7天)=0.002
con組與EA組的S100β值在術后1天,3天,7天均有統計學差別,P(術后1天)=0.042;P(術后3天)=0.01;P(術后7天)=0.008
con組與EA組的SOD值在術后1天,3天,7天均有統計學差別P(術后1天)=0.035;P(術后3天)=0.028;P(術后7天)=0.017
con組與EA組的CAT值在術后1天,3天,7天均有統計學差別P(術后1天)=0.033;P(術后3天)=0.022;P(術后7天)=0.017
con組與EA組的RAB2值在術后1天,3天,7天均有統計學差別P(術后1天)=0.042;P(術后3天)=0.021;P(術后7天)=0.018
con組與EA組的Dkk3值在術后1天,3天,7天均有統計學差別P(術后1天)=0.012;P(術后3天)=0.008;P(術后7天)=0.011
3. 結論:
Control組與EA組比較,術前的人口統計學及術前的疾病一般情況并無統計學差別,有效降低了該研究的偏倚。
相較于Control組,EA組術后1天,3天及7天的NSE及S100β明顯降低,且有統計學意義;而EA組術后1天,3天及7天的SOD及CAT明顯高于Control組,且有統計學意義。
這表明,后路減壓術前2h電針預處理可以明顯降低神經損傷,且在自身神經修復過程中有明顯促進作用。
術前RAB2與DKK3定量值與JOA評分表現出良好的正相關關系,且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RAB2與DKK3定量值可以反映出患者神經功能情況。
4.結論
Control組與EA組不同時間段NSE、S100β、SOD及CAT均表明,后路減壓術前2h電針預處理可以明顯降低神經損傷且自身神經修復過程中有明顯促進作用。
RAB2與DKK3定量值與JOA評分的相關性分析,雖然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且相關性良好,JOA評分反應神經功能的局限性也影響了該結論的準確性,我們在實驗中進行了電生理檢查,但由于數據量較小,時間段不充足,故不能進行潛伏期,神經傳導波幅等數據與RAB2與DKK3的相關性分析,故此我們也希望在以后的試驗中能夠采用神經電生理的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從而更科學反應神經功能情況,進一步證實RAB2與DKK3作為神經損傷標志物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