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宮頸癌在圖像引導調強放療中誤差特點。方法: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宮頸癌患者25例,開椎體束CT掃描,再接受圖像引導下調強放療,并在連續5周的放療過程中經俯臥+熱塑體膜固定其體位,每周3次椎形束CT掃描,分析不同方向誤差,并在線校正誤差。結果:25例患者在5周治療中共行椎形束CT掃描75例,將身體左右設為X軸方向,頭腳設為Y軸,而腹背則設為Z軸,上述三個方向軸的體位誤差值依次為(0.297 0.076)cm、(0.375 0.091)cm、(0.305 0.079)cm,經在線校正后不同方向軸的體位誤差均縮小,其縮小后誤差值依次為(0.015 0.011)cm、(0.033 0.025)cm、(0.026 0.015)cm;25例放療均順利完成,隨訪12個月,局部控制率達到98%。結論:椎形束CT掃描可從一定程度上減少擺位誤差,保證靶向病灶局部放射線劑量,降低靶向病灶鄰近正常組織(器官)受到輻射量。
關鍵詞:宮頸癌;椎體束CT掃描;調強放療;誤差;擺位
宮頸癌在婦科臨床比較常見,全世界年死亡病例達到20萬人,國內年新增宮頸癌患者數量突破13萬例,在女性惡性腫瘤患病率中居于第二位,不僅可導致女性生活質量大幅度下降,還能從很大程度上增加其身心壓力及經濟負擔,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宮頸癌的早診斷、早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宮頸癌篩查工作在不同階層醫療機構中完善率不同,導致國內部分不發達地區宮頸癌數量超過發達地區,其中很多患者明確宮頸癌診斷時已經發展至浸潤癌階段。這說明大力宣傳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性,完善宮頸癌檢查及放療設備是非常必要的[1]。本次研究中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宮頸癌患者25例,均在圖像引導下開展調強放射治療,獲得良好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宮頸癌患者25例,年齡34-68歲,年齡平均(46.60 8.15)歲,已婚者23例(92.00%),未婚者2例(8.00%),孕次1-4次,平均孕次(2.55 1.08)次,產次1-3次,平均產次(1.56 0.39)次。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年齡≥18歲;(2)產后至少45d周,非月經期,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3)入組前72h內無性生活;(4)既往未接受過任何盆腔放射史,以及未接受任何對本次研究結果造成影響的檢查或治療;(5)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無傳染性疾病,無出血傾向;
1.2方法
1.2.1CT掃描方法
CT掃描前4h開始禁止進食,將膀胱排空后飲用水1000ml,憋尿60-90分鐘,保證在每次放療過程中患者盆腔狀態盡可能縮小差異。25例宮頸癌患者均在CT掃描期間保持俯臥位,經俯臥體架支撐其身體,雙側上臂自然抱住體架前端,體位舒適可輕易重復;熱塑體膜浸泡至熱水中(75℃),待呈柔軟透明狀后,術者取出置于患者體表,固定擦干水分,待冷卻塑形后開展腹腔CT增強掃描,層厚3mm;對比劑碘海醇100ml,CT掃描60s后注入對比劑,注入體內速度2.5ml/s;結束掃描后摘下已冷卻塑形體膜,在患者投標繪制十字交叉線,共3組;將掃描影像輸送至飛利浦pinnacle計劃系統,重建人體三維立體圖像。在治療期間,均先經椎體束CT掃描,再接受圖像引導下調強放療,并在連續5周的放療過程中經俯臥+熱塑體膜固定其體位,每周1次椎體束CT掃描,分析不同方向誤差,并在線校正誤差,統計分析初次及末次掃描誤差情況。隨訪12個月,統計局部控制率[2]。
2.結果
25例患者在5周治療中共行椎體束CT掃描75例,將身體左右設為X軸方向,頭腳設為Y軸,而腹背則設為Z軸,上述三個方向軸的體位誤差值經在線校正后不同方向軸的體位誤差均縮小,初次、末次椎體束CT掃描體位誤差值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25例放療均順利完成,完成率100.00%,隨訪12個月,局部控制率達到98%。
3.討論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是最高的一種,據醫學調查顯示,影響宮頸癌發病的因素主要包括性伴侶≥2個,初次性生活年齡較小,初次分娩年齡較小,病毒感染導致的宮頸炎癥,吸煙等不良嗜好史,衛生條件較差等。宮頸癌病變初起癥狀多不典型,比如白帶異常、陰道流血等,很容易被患者忽視。中晚期宮頸癌經手術治療效果多不佳,改用放化療措施進行治療,而在此期間行CT等影像學檢查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在放療過程中,體位誤差與放射線靶向區域面積大小、鄰近正常組織及臟器直接相關[3]。出現誤差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下列內容:(1)俯臥體架大小與患者體型不一致;(2)無法在飲水60-90分鐘后憋尿與定位時相同,放療時患者膀胱充盈度不同;(3)盡量加強體位系統,減少誤差情況。本次研究中25例患者在5周治療中共行椎體束CT掃描75例,將身體左右設為X軸方向,頭腳設為Y軸,而腹背則設為Z軸,上述三個方向軸的體位誤差值經在線校正后不同方向軸的體位誤差均縮小,初次、末次椎形束CT掃描體位誤差值差異顯著, <0.05。25例放療均順利完成,完成率100.00%,隨訪12個月,局部控制率達到98%;提示:椎形束CT掃描可從一定程度上減少擺位誤差,保證靶向病灶局部放射線劑量,降低靶向病灶鄰近正常組織(器官)受到輻射量,保證局部控制量。
參考文獻:
[1]劉冉生,江波,石祥禮,等.宮頸癌圖像引導調強放射治療減少擺位誤差的分析[J].安徽醫藥,2017,21(2):303-306.
[2]綦向.圖像引導下的宮頸癌自適應調強放射治療[J].中國臨床研究,2014,6(27):139-141.
[3]徐剛,方臨明,吳美書.宮頸癌在圖像引導調強放療中擺位誤差的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