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機械通氣治療中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對其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本次研究范圍限定在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間收治的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當中,研究樣本需求量為60例,采用隨機分配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插管與機械通氣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方法基礎上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輔助治療。將兩組患者血氣指標、治療總有效率作為對比依據。結果:①觀察組患者血氣各項指標均優異對照組患者(P<0.05);②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在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機械通氣治療中采用纖維支氣管鏡,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血氣各項指標,值得在臨床范圍推廣。
關鍵詞:慢性阻塞肺;呼吸衰竭;機械通氣治療;纖維支氣管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老年人群當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1],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程度不斷加深,該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逐漸上升,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機械通氣治療中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對其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樣本選自本院6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樣本選取時間為2016年1月-2016年12月,所有患者均診斷出并發呼吸衰竭疾病,采用平均分配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62歲,年齡均值為(71.2±3.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最大年齡為78歲,最小年齡為61歲,年齡均值為(69.2±3.1)歲,60例患者均排除患有溝通障礙、惡性腫瘤等疾病,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性別、年齡)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插管與機械通氣治療,根據患者病情決定鎮靜劑的使用,當患者達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模式,當壓力支持通氣降到10mmHg后撤機。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方法基礎上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輔助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方法與對照組相同,但是在其基礎上采用纖維支氣管鏡輔助治療,在進行纖維支氣管鏡治療前,患者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如胸片、血常規檢查等,并且在患者手術前6h內禁止攝入食物。手術前采用靜脈麻醉以及鼻腔、咽喉黏膜麻醉。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對患者鼻腔進行探查,選擇較寬的一側推入聲門裂,防控氣管插管氣囊內空氣,將纖維支氣管鏡插入患者氣道內,對患者支氣管黏膜進行麻醉,對患者支氣管進行探查。將肺泡灌洗,清除痰液。
1.3觀察標準
①血氣指標(血氧分壓(mmHg)、血液PH、血二氧化碳分壓(mmHg))、②治療總有效率:顯效(咳嗽、氣喘等癥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征平穩)、有效(咳嗽、氣喘等癥狀有所改善、生命體征大致平穩)、無效(咳嗽、氣喘等癥狀無改善、生命體征未平穩)。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以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以x2檢驗。當P<0.05時,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氣指標
2.2治療總有效率
3.討論
經口鼻氣管插管治療是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法[2],但是氣道的防御功能在插管治療過后明顯下降[3],并且容易發生感染等現象[4],不利于患者的預后,而纖維支氣管鏡對于患者病灶處直接使用抗生素與糖皮質素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局部的感染,并且可以將患者深部的痰液進行吸除[5]。
在本次研究當中,在本次研究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6.6%,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并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氧分壓(mmHg)、血液PH均高于對照組患者,血二氧化碳分壓(mmHg)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在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機械通氣治療中采用纖維支氣管鏡,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血氣各項指標,值得在臨床范圍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新科,楊和平.支氣管肺泡灌洗配合序貫機械通氣治療重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J].臨床急診雜志,2005,6(3):22-24.
[2]宋蓉蓉,邱艷萍,陳永菊等.纖維支氣管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機械通氣序貫撤機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0(12):1311-1315.
[3]文瓊,賓衛星.支氣管肺泡灌洗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歇治療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2,31(22):13-14.
[4]姚揚偉,王敏娟.纖維支氣管鏡在搶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嚴重呼吸衰竭中的應用[J].中國內鏡雜志,2006,12(11):1181-1182,1185.
[5]悅云.纖維支氣管鏡對機械通氣治療 COPD 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學,2015,(4):355-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