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樹立急救意識,端正態度,加強細節管理,加強安全管理工作,加強監護運送護理,強化專項技能訓練等方面探究了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具體應用,提出了其應用效果,對于實現急診科護理工作的創新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護理干預;急診護理風險管理;應用;效果
急診科的患者具有病情復雜、變化快的特殊性,需要及時準確地進行救治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護理過程中,急診科患者的護理風險很大。因此,必須要充分做好急診科的護理風險管理工作才能有效規避風險,減少護患矛盾問題,保障醫院的正常秩序。本文分析了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策略及效果,對于提升急診科護理質量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1、樹立急救意識,端正態度
作為急診科護理人員要能夠樹立急救意識,能夠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與判斷,能夠樹立急救意識,迅速發現患者存在的危險因素,并能夠及時采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提升急救的成功率。對于一些發病急,病情復雜的患者,護理人員要能夠果斷采用急救措施,對患者病情進行干預,并要能夠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工作,能夠做好相應的解釋工作,防止患者及家屬過于緊張心理的產生,同時贏得患者的信任。
2、加強細節管理
護理干預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必須要重視細節管理工作。從患者入院檢查到治療的整個過程中,都需要從細節處著手做好工作,能夠保障有針對性的安全管理舉措的能夠落到實處。比如,在急診大廳中,要能夠安排護理人員,這部分人員主要負責外傷、昏迷、老年患者的護理服務,能夠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輪椅,平車等服務,能夠協助不方便的病人付款,為他們領取化驗單。如果病人沒有家屬的陪同,還需要能夠為他們提供陪同檢查等服務。另外,護士要能夠對患者的年齡,患者的典型癥狀和可能會出現的病發癥進行有效的登記,當醫生提出治療方案時,要做好相關的護理準備工作,并安排好護理的安全程序。
3、加強安全管理工作
醫院要加強護士的安全教育工作,能夠培養護士的安全服務意識,要能夠從提升護士的業務素養入手,進行安全服務意識的培養,能夠引導護士的主動服務的意識,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引導護士為患者提供自覺的服務。要加強層次化護理管理舉措的落實,能夠定期開展護理與安全質量分析工作,能夠引導護理人員學習相關法律和法規,尤其是學習護理安全法律方面的知識,使護理人員能夠認識到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從而提升護理人員的安全護理意識。
4、加強監護運送護理
有些患者需要由急診室轉入到普通病房進行治療,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比如,需要做好特殊設備的準備工作,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病情,對患者進行檢查,保障運送途中的安全。在運送途中,護士還需要能夠加強患者病情觀察,做好患者心理減壓工作,防止患者激動情緒的產生。另外,對于患者所使用的一些器械,在護送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做好工作,保證每一樣器械都能發揮正常作用。
5、強化專項技能訓練
急診科醫療用具很多,對一些器械如果護理人員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使用方式,在急診時就容易出現錯亂,延誤患者的搶救時間,威脅到患者的安全。因此,醫院要加強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能夠通過專業指導或者是通過模擬急救場景的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專項技能培訓。另外,還需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心理素養培訓,護理人員每天都需要面對很多危重病人,有的病人傷情很重,如果護理人員心理素養不高,很容易因為膽怯而耽誤病人的病情。而解決這種問題,也需要能夠加強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教育。另外,急救科的護士每天的護理量非常大,這樣,護理人員就容易產生煩躁情緒,因此,也需要通過心理素質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
二、護理干預應用于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的作用
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護理干預策略,能夠有效地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提升其專業能力。通過這種策略,護理人員需要嚴格按照護理流程開展工作,護理人員需要更加注意護理工作的細節問題,其的風險意識也能夠得到提升。另外,護理干預應用于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護理風險問題的發生,通過這種應用,護理人員能為患者提供細致周到的護理服務,這樣,患者及家屬對急診科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通過這種應用,護理差錯的發生了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患者滿意度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急診護理工作質量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這種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急診科護理工作的創新發展。
總之,在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中應用護理干預策略,能夠有效地減少急診科護理風險問題,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因此,這種策略是需要在急診科臨床護理中得到推廣與應用的。
參考文獻:
[1]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體會[J]. 馬素蘭.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16)
[2]急診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 龔放華.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06)
[3]急診科護士風險因素及防范[J]. 龍枚飛. 中國中醫急癥.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