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析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腔阻滯麻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術中的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4例,依據隨機原則將全部患者平均分成對照組42例,實施全身麻醉,觀察組42例,實施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腔阻滯麻醉,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術后肺功能FEV1/FVC、FVC、FEF25%-27%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蘇醒、拔管時間以及疼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結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術應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腔阻滯麻醉可以保證滿意的麻醉效果,確保手術順利、安全進行,值得廣泛應用。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術;全身麻醉;硬膜外腔阻滯麻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為中老年人群,且病情比較嚴重,對手術缺乏良好耐受性,同時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較大,對患者生活質量會造成比較明顯影響[1]。有效的麻醉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由于對于手術耐受差的患者,對于麻醉的要求更高[2]。本研究具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術中應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腔阻滯麻醉的效果。
1.資料、方法
1.1基本資料
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選取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參與本次研究。隨機平分后42例觀察組患者中包括男22例,女20例,年齡平均為(56.2±6.3)歲;42例對照組患者中包括男24例,女18例,年齡平均為(57.5±6.1)歲。2組基本資料中的性別、年齡各項內容相比較,存在良好一致性,能夠對比研究(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全身麻醉處理,進入手術室實施常規監測,先靜脈注射1.5-2.0mg咪達唑侖注射液,接著靜脈注射100-200mg丙泊酚對患者實施麻醉誘導。接著給予羅庫溴銨注射液治療幫助進行肌肉松弛,效果滿意后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選擇羅庫溴銨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實施靜脈復合麻醉。
觀察組則實施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腔阻滯麻醉,首先與對照組相同的方法完成全身麻醉,接著對患者T6-T7以及T9-T10間隙實施穿刺,將4ml濃度為0.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注入,間隔1小時選擇4ml濃度為0.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注射以維持麻醉。
兩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都進行體征指標的監測,按照監測結果對麻醉藥物使用劑量進行調節。全部患者術后都接受祛痰以及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用時、麻醉蘇醒時間、術后拔管時間、疼痛評分。同時在手術前后分別進行一次肺功能測定,指標具體有第一秒最大呼氣率(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氣中段流速(FEF25%-27%)。
1.4統計方法
通過SPSS19.0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 )表示肺功能以及麻醉情況,t檢驗,P<0.05證實結果對照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麻醉情況
觀察組手術、蘇醒以及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
2.2肺功能
手術前各項指標結果差異不明顯,P<0.05,術后觀察組各項指標結果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
3.討論
當前由于空氣質量的下降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該病出現后會對患者呼吸功能造成嚴重影響[3]。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效的麻醉能夠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全身麻醉的常用的一種方式,不過其需要使用較大劑量的麻醉藥,可能影響患者肺部功能,使得患者呼吸功能發生障礙,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會更高[4]。從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觀察組接受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腔阻滯麻醉,結果肺功能術后FEV1/FVC、FVC、FEF25%-27%均優于僅接受全身麻醉的對照組,P<0.05。
硬膜外組織麻醉能實現阻滯范圍內血管擴張,幫助減少靜脈血液回流,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興奮程度,能夠有效抑制由于手術以及氣管插管造成的交感神經亢進。本研究觀察組手術、蘇醒以及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術應用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腔阻滯麻醉可以提升麻醉效果,保證手術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崔曉莉,孫慶,王蕓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術時的麻醉及圍術期管理[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8):86-88.
[2]陳志遠,吳健華,王玉珍等.低潮氣量聯合呼氣末正壓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腹腔鏡手術時肺功能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3,33(10):1229-1232.
[3]周權,王佳琬,吳安石等.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減容手術的麻醉管理[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6):472-473.
[4]呂曉春,趙恩寬,邢陸祥等.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刊,2017,52(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