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隨著社會逐步進入老齡化,老年人腦卒中的發病率逐漸提高,隨著醫學的發展腦卒中的死亡率大大減少,但致殘率卻明顯增加,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近10多 年來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早期康復對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有很大影響;我們對4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46例腦卒中患者均經CT和MRI確診。納入標準 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1)。均為首次發病,病程7天以內,均有肢體偏癱,生命體征穩定,無嚴重的認知和感知障礙,年齡在45—78 歲之間,平均年齡45歲,男25例,女21例,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23人,每組病人的病變部位、病變大小、發病年齡及性別等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內科擴血管、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降纖、降粘等基礎治療;早期康復組在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科體征不再進展24—48小時開始康復治療,康復訓練的內容為:①臥床期的訓練: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良肢位的擺放。避免肩后撤、上肢屈曲、骨盆后傾、下肢伸展、足下垂內翻的異常模式;以患肢的被動活動為主,誘導并強化患者的主動活動。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時,注意不要急于使關節活動度過大,避免造成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損傷或半脫位。可給予功能性電刺激、生物肌電反饋等治療。當患者情況有所改進,即行床上患側、健側翻身訓練。②坐位訓練:當患者偏癱狀況進一步改善,Br-Stage分級達二三級時,即可進行坐位訓練,訓練步驟為床上長坐位——床邊坐位——坐到椅子上——坐位平衡訓練,使患者達到3級平衡,③坐站訓練:當患者下肢肌力達到3級以上,可以開始坐站訓練,方法:Bobath握手,兩足并齊或患足略向后——抬頭、軀干前屈——重心落在前足底——站立,反之坐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安排訓練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站起后開始訓練站位平衡,首先扶持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逐步達到靜態平衡——自動平衡——他動平衡。④步行訓練:經過上述諸訓練階段以后,患者下肢肌力達到3級或3級以上,可先在減重跑步機進行步態訓練,然后在扶持下步行——平衡杠內步行——平衡杠內步行——扶杖步行——徒手步行——上、下臺階訓練——復雜步態訓練。⑤ADL訓練:該訓練可以從一開始就進行,包括進食、個人衛生、穿衣、床椅轉移、持物、書寫、淋浴等日常生活的動作訓練、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克服依賴性,為患者最終回歸家庭和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⑥心理治療:如心理疏導、松弛訓練、行為校正、音樂治療、生物反饋治療。必要時應用抗抑郁及抗焦慮藥物。⑺針刺治療 頭針選頭部區雙側足運感區,偏癱側的運動區及感覺區,體針選患側肩、曲池、手三里、外關、脾關、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上巨闕等穴,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并輔以電針治療。⑻理療 癱瘓期可予關節康復器保持患肢被動運動,1次/日,30分鐘/次。對偏癱側腕或踝背伸肌運動用低頻脈沖電刺激治療,若以出現主動收縮則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
2.結果 治療后兩組Barthel指數及Fulg-Mayer評分結果 治療前后兩組Barthal指數、Fulg-Mayer評定值比較
3.討論
急性腦梗塞以后,何時進行康復訓練,近10年來學術界的討論一般認為在生命體征不在進展48h后開始實施。(2)早期康復訓練的患者能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依據還在于大腦的可塑性。在生理學方面,部分神經元損傷可以通過鄰近完好神經元的功能重組。另外,局部神經損傷可以通過失去神經的超敏感和潛伏通路及突觸的啟用來代償,而在早期,隨著神經營養藥和促進腦功能恢復的藥物的使用,病灶周圍水腫消退,閉塞血管的再通,病灶周圍側支循環的形式,形態與功能脫節的改善,影響大腦可塑性的機體外因素主要是有否開始康復治療。(3)針灸具有舒筋活血的作用,能使氣血暢通,腦組織灌注量增加,促進側支循環的建立,提高局部肢體細胞組織的營養,對整體功能與局部功能均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4)。針灸和低頻電刺激治療可刺激神經肌電,使之興奮和收縮,有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和防止肌肉萎縮的發生,并使興奮向中樞傳導,有利于各種反射的調節,同時也是一種暗示療法,并可起雙向調節作用,使肌肉痙攣得以緩解,尤其是早期治療可保持肢體的活動度,促進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5)。臨床觀察結果發現早期康復組明顯優于康復治療組而且早期康復治療不僅對腦梗塞患者提高肢體功能療效顯著,且能明顯改善焦慮及抑郁狀態,最終達到降低致殘率,顯著提高了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6,29(6):379—83
(2)方定華,陳小梅等。腦血管病臨床與康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39—42
(3)Yan TB,Dou zl. Praxtical paralysis rehabilitation.Beijing:Peole Health Publication 1999:99-100
(4)趙汰,現代偏癱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174—87
(5)吳紅英,范建中.低頻電刺激在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現代康,2000,4(4):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