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華:深圳市觀瀾中學高級教師。1999年7月起,在深圳市觀瀾中學工作。曾榮獲深圳市寶安區先進教育工作者,先進教育科研個人、深圳市高考學科先進個人、龍華新區先進教育工作者等稱號。主持過深圳市、廣東省“十五”教育科學科研課題。2015年支教新疆喀什,掛職深喀第一高級中學。援疆期間,構建了“民語區漢語朗讀教學法”基本理論和“實施設計”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015年9月被中共喀什市委和喀什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援疆教師”稱號,2016年1月,被中共喀什地委組織部授予“喀什地區優秀干部人才”稱號,2016年1月,被深圳市對口援疆前方指揮部授予“優秀援疆干部人才”稱號。
援疆,只為圓年輕時的夢想
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張華,早在小學時代就已經埋藏下了要到邊疆支教的理想。張華大學在錦州師范學院學習,他的不少校友畢業時都去了西藏支教。然而,直到張華大學畢業時,因為種種原因,他支援邊疆的心愿都未能實現。
2006年,將近“不惑”的張華主動“請纓”支教新疆。可是,面對整個深圳市語文科目只有一個名額且優先正編老師的現狀,張華只好作罷。
時間一晃就是八年。2014年底,民進會龍華新區基層委員會組織部分骨干會員到龍川縣支教,在回來途中,大家談論了近幾年的支教經歷。張華得知當時居然還有新疆支教名額時,立即表示,自己愿意承擔這一“重任”。
說干就干,回來后,張華馬上找來相關文件,并找時任校長溝通,得到了校長支持。于是,張華興沖沖地回家找妻子商議,沒想到,妻子和兒子聽說張華要去新疆支教時,都堅決反對。經過幾天說服工作,妻子和兒子才勉強同意了張華的決定。
初到喀什,夢想與現實的沖突
2015年3月,張華與深圳市援疆支教隊員們奉命到達喀什,開始了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但,環境的陌生、語言的不暢通、條件的艱難讓張華很是茫然。張華支教的深喀一高,除了4位老師是漢族之外,剩下的領導、老師全是維吾爾族的,他們之間談話全是張華聽不懂的維語,因為維吾爾語是他們的母語,他們之間交流,第一反應就是母語。
找不到工作的思路,怎么辦?坐辦公室看浮塵不能解決問題。于是,從第三天開始,張華就下去聽課。他背著書包,找到漢語組,進門就自己介紹,說是支教老師,來聽課。教研組長木克代絲老師問張華:“你們來支教是上課嗎?”當得知,教育局安排張華不上課,主要是聽課時,木克代絲老師一臉的不屑。張華知道木克代絲老師的潛臺詞是:不上課你來干什么。接著在木克代絲老師與其他老師用維語交流后,她才用漢語跟張華說,你聽古再麗努爾的課吧,她教的是雙語班。
維吾爾語發音速度快,用維吾爾的發音方式說漢語,張華聽起來很費勁,只聽懂了古再兩個字,后面的字就聽不清楚了。張華看看桌子上的課程表,才知道是古再麗努爾·庫爾班。從她們說話的語氣和表情推測,她們對張華這個支教老師是很質疑的,并不太友好。但那時,張華已經是箭在弦上了,不得不硬著頭皮去聽課。
古再麗努爾老師,是個比較黑的姑娘,個子很高,比較壯實。她上的漢語語文課,張華怎么聽都感覺是在上外語課,80%漢語,20%維語。高一的學生,還在學習詞語朗讀,解詞,聽寫,造句。一段一段課文內容復述概括,這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漢族地區語文教學的方式,學生復述課文,經常是斷句錯誤,沒有幾句話的發音在調上。
這樣的課,張華第一次聽。好在古再麗努爾老師很謙虛,告訴張華,她剛工作半年,不知道怎么樣上課。張華要來她的教案查看,發現古再麗努爾老師的教案,一筆一畫,很是工整,一節課的教案竟然滿滿地寫了四頁。這樣認真的年輕老師,張華覺得不能否認她的教學。于是,張華就和她交流教學設計和實際上課感受,提出一些新的建議,古再麗努爾很高興,說這樣上課,她自己都沒有想到,覺得效果會更好。
深喀一高有知雙語班普通班劃分。雙語班的課,盡管張華已經“領教”,但普通班的課還是讓張華很意外。普通班的漢語課,基本是一半漢語一半維語,學生復述課文時,斷句和跑調問題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一聲調和二聲調能跑到四聲調,三聲調四聲調基本是一聲二聲調,甚至有時候,老師和學生一起跑調。
聽了幾天課后,張華發現老師們連基本的工具書都缺乏。于是,張華想方設法為深喀一高的漢語老師“弄來”了價值數千元的漢語教學工具書。當漢語老師拿到工具書時,老師們都高興壞了,張華與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因此順暢了許多。而工作交流之余,維族的老師們也開始了解這個漢語老師,會問張華家鄉在哪里,有幾個孩子等等。有一次,和古再麗努爾老師交流完工作后,這位美麗活潑的新疆姑娘閃動著長長的睫毛說:“張老師,我給你起個維吾爾語名字吧!”幾個老師商量后說:老師,你的維吾爾語名字就叫“阿力木江”吧,這個詞在我們維吾爾族中是“科學家”“學者”的意思。
張華這時被感動了,他非常喜歡這個名字,更喜歡這個名字背后的被承認和被肯定。而當援友聽到有的維族老師叫張華“阿力木江”時,大家也開始叫他“阿力木江”。不幾天,阿力木江老師的名字就這樣傳開了。
創建民語區漢語朗讀教學法
在深喀一高一段時間后,張華認識到,漢語課必須要去提高。在和喀什本地幾個學校的漢語教師座談后,責任感讓張華下決心要改變喀什地區漢語教學方式。
經過冥思苦想,張華確定了解決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辦法。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張華開始在高一雙語班嘗試新課型,并和學生和教師們充分交流,不斷調整、設計、實踐,最終形成張華特有的教學模式。
一次,張華到喀什市七中支教,給初二學生上課時,張華運用“朗讀教學法”上課,課堂效果出奇的好。學校書記送張華等離開時,告訴支教隊:“張老師的課太精彩了,下課時,有兩個學生找到我辦公室,強烈要求以后的漢語要按照阿力木江老師那樣上。”
初步的成功才是開始,如果這個課只是張華自己能上,那就沒有了推廣的價值,關鍵是民族教師能否按照這個方式上課。
為了解決維吾爾族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實際問題,張華摸索出了口語化的朗讀方式。為了解決孩子們漢語發音方式與母語發音方式不同,張華把古漢語“句讀”引進了現代漢語,化長句為短句,強調朗讀與說話節奏。而為了糾正發音,張華則運用趙元任先生創立的“五度標記法”。為了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在語言品讀時,運用了“刪”“換”的技法。為了讓民族漢語教師能夠很好地運用朗讀朗讀教學法,張華規范了漢語課堂的環節,經過反復實踐,最后形成課前測評、整體感知、局部語言品讀、課堂總結四個環節。
2015年12月,“民語區漢語朗讀教學法理論構建與實踐設計”在《教育》上發表。喀什東城教育園區,深喀一高、深喀二高、特區高中已經完全推廣,正在進行逐步提高。
再次援疆的殷殷深情
很快,一年的援疆時間就到了。因為“民語區漢語朗讀教學法”推廣問題,當地學校領導幾次邀請張華留下來。有的漢語老師甚至跟張華說:“老師,你回深圳了,我們的漢語朗讀教學法就沒有人指導了。”殷殷希望讓張華一度輾轉反側,終于,經過認真思考,張華決定再次說服妻兒,繼續援疆。
由于有曾經在此工作的基礎,張華迅速融入工作中,到深喀一高、二高、特區高中聽課調研,了解漢語朗讀教學法普及和實踐情況,和漢語教師座談,了解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指導,把漢語朗讀教學法中每個環節詳細跟老師們解讀。
而除了給漢語老師們示范上課,張華還給老師們評課交流。民族漢語老師在“語言品讀”這個環節上很難做好,每次在評點課堂教學時,張華都拿出課文中幾個句子或者段落,反復讀給老師們聽,從節奏把握到語氣到感情,一遍又一遍的示范。東城區第一初級中學的阿米娜老師說:“采用漢語朗讀教學法教學生,當原來基礎較弱的學生學會讀課文中句子的時候,下課時高興地圍著老師,要讀給老師聽,老師也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讓喀什的娃娃們學好漢語是張華援疆的最大愿望,如今,他還在不辭勞苦地奔波在各個學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