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正式揭牌,這標志著有“超級中學”之稱的衡水中學進駐浙江。衡水中學管理模式長期以來一直受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爭議,有人認為衡水中學教育模式就是應試教育的怪胎,在當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衡水中學的擴張就是素質教育的倒退。甚至有人認為衡水中學進駐浙江就是對浙江一直以素質教育標榜的最大諷刺,也是對浙江教育生態的破壞。
客觀地說,衡水中學雖然被視為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但衡水中學驕人的考試成績和超高的升學率又同時得到社會熱捧。這種矛盾的背后是否是現行的教育評價制度、人才選拔模式在作怪?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衡水中學的擴張不應該停留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上,應該換個角度關注其背后的東西。
其一應該關注教育的價值導向。衡水中學進駐浙江被貼上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的標簽,但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對教育價值導向的思考。國家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提升國民素質,培養未來社會的合格人才嗎?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應該是分數之爭,名校之爭,誰都清楚應該是人的培養。健康的體魄,完美的人格,頑強的意志,自由的精神,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應該是人才培養的方向。受“一考定終身”“只有上好大學才有好前途”的影響,很多人把上名校做為成功的前提,于是就有無數學子夢想著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考入大學,期待以此證明自己的能力。當教育一旦成為追逐名利,撈錢發財的工具,那么就與教育價值導向背道而馳。
其二應該關注教育亂象的治理。衡水中學倍受人們詬病的是對優質生源的掠奪和無節制的加班加點。為了爭奪優質生源,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獎勵制度:如學生參加國家、省級競賽獲一等獎獎勵5千至3萬,考入清華、北大獎勵50萬,考入其他名校獎勵3萬到10萬。金錢驅動下必然有很多優秀學生扎堆報考這所學校。將學生學習成績與金錢劃上等號,說白了就是經濟利益驅動,那么這種經濟刺激是不是一種教育亂象?有沒有相關規定?其他學校是否也有這種獎勵制度?符不符合相關規定?據稱為衡水中學學生作息安排的表格顯示,在校生每天清晨5:30起床,至晚上10:10熄燈睡覺,每天上下午各5節課,時間安排精確至分鐘。此外,學生在校的時間,被各種測試和“練習”占據。這種作息制度符合教育行政部門規定嗎?搶優質生源,金錢刺激,犧牲學生休息時間諸多教育亂象為什么長期得不到根治?
其三應該關注教育公平。衡水中學之所以能夠崛起,最大法寶便是清華、北大的高入學率。隨之而來的便是輿論對其的批判,衡水中學在這場批判中,完全被描繪成了一個滅絕人性的高考工廠,極端應試教育的典范。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農村生源僅占17%左右。寒門學子在高校招生名額中受限制而失去了升入名校機會,寒門學子入名校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衡水中學不受城市、農村戶口限制,不受外省份戶口限制的條件,高升學率恰恰迎合家長的這種需求。炒得沸沸揚揚的異地高考政策遲遲沒有實質性突破,教育公平始終難以實現估計便是衡水中學擴張的最佳時機。
衡水中學進駐浙江,與其說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倒不如說是現實的需要。教育價值導向的偏離,教育亂象得不到徹底治理,高考公平難以實現才是問題癥結,與其在一所學校的擴張上浪費口水,不如在這些問題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