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巖
杭州學軍中學語文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務農期間當過生產隊長、報社通訊員,為做民辦教師的父親代過課,很想成為一個不再如父親那般艱難輾轉從教的人民教師。恢復高考時毅然報考師范院校,于是走上教師崗位。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和出版編著100余萬字,主研解決語文教學實際問題的《閱讀·想象·創造》(讀寫教學研究)《探索活動課程途徑 ,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課外語文學習活動研究)《高三語文復習目標訓練》(減負提質研究)等實驗課題和輔導學生作文多次獲得各級獎勵。
傅巖老師與課堂內外非常有緣。課堂內外與他從教的浙江杭州學軍中學有著友好的合作關系,作為課堂內外的重要基地學校,每次課堂內外到學軍中學拜訪,接待的總是傅巖老師。不時,他會用重慶話與我們交流。他是重慶酉陽人,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看到有關酉陽的論述。盡管已經在浙江工作多年,他的骨子里依然懷念著家鄉,帶著濃濃的鄉愁在行走。這正如他的教育理念,有真情方得始終。他常對學生說,有了真情,語言質樸更耐人品味;無病呻吟,華麗詞藻只能讓人反胃作嘔。“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要做有情之人,不作無情之文。
◎學語文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文是伴隨人一生的基本素養,只為考一個好分數而學語文,日后你也許會缺失一種滋養你生命的厚實的內涵。我認為,我的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做到“樂讀書”同名家對話切磋以恬靜心靈,“能作文”讓自己暢然釋懷以抒寫心志,“會說話”同他人溝通交流以傾訴心聲,我就問心無愧了,因為我為學生的幸福生活也許提供了一種支撐。所以,我說:為了你的幸福生活,請持之以恒地學好語文;同時堅信,她會像親密的朋友忠實地伴隨你。
——傅巖語錄
促成精神成長的經典閱讀
語文教學中確實存在將語文學習或多或少地窄化為應試訓練的問題,而通過閱讀特別是經典閱讀來促進學生精神成長被淡化或者漠視,學生除了好好學教材做試卷外,課外閱讀被擠壓乃至禁止。讓學生讀課外經典名著,一些抓成績的領導怕學生成績受影響,而有的語文老師也覺得對快速提升分數不利。在這一點上,多年來傅巖老師頂著壓力前行,冒著風險但又是有底氣有成效地推進經典閱讀。做語文教師,他以為,還有什么比引領學生走進經典世界更重要的教學任務呢?所以,從教幾十年來,他上課時總要結合課文推薦相關的經典,一周用一兩個課時讓學生在堂內或者圖書館去自由閱讀,并用實施“在閱讀經典中成長”等課題來引領學生閱讀經典,讓學生摘抄點評、撰寫書評、舉辦演講,在報刊和網站上發表書評作品,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傅巖的教學主張是“讀經典名著,寫真情文章”“多讀大用經典,少做無效閑題”。 那種以題海來訓練語文能力的教學行為,是漠視學生生命世界精神營養需要、完全違背語文學習規律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傅巖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學語文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語文是伴隨人一生的基本素養,只為考一個好分數而學語文,日后你也許會缺失一種滋養你生命的厚實的內涵。
◎學生在學校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只能說學生在我們的教育階段中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因為在我們的教育階段中,學生還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人。所以,我們是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某種基礎,提供某種可能。面對新世紀,我認為以良好的心理健康為基礎而形成的高尚的道德情感應該是一個學生首要具備的素質,有了這樣的素質,學生才有可能發展為我們所期望的真正的人。
——傅巖語錄
閱讀經典以豐厚學生的文學素養
2015年5月1日,上海市第二屆中學生閱讀經典演講會上,最后一位演講者—來自杭州學軍中學高三5班的理科學生方可育演講完畢,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評委有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弛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王意如教授、著名作家葉辛先生、《語文學習》雜志主編王耀東先生等,他們都給方可育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的演講,對作品理解深刻,特別可貴的是對作品引發的關于生命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和追問。會后,方可育同學成為唯一被上海媒體采訪的演講者,其《一個18歲高中女生對世界的追問》演講視頻在有關網站上播出后,學軍中學教師和其他的朋友微信圈被快速刷爆。
只有一個月時間就要高考了,方可育放棄緊張的刷題時間而去準備演講比賽,傅巖老師給予她大力的支持與鼓勵。當時,作為她的語文教師,傅巖對方可育抱有十分的底氣:要方可育這段時間不做語文試卷,不參加模擬考試,全力以赴撰寫演講文稿,他說,我相信她。
上海市第一屆中學生閱讀演講會的選手主要是從上海市高中生里選拔,這些選手首先是熱愛閱讀經典并有獨到感悟的學生,先要在一年內對自己閱讀的某一部經典寫一篇幾千字的書評,從中選出10名優秀者,并讓他們在演講會上用10分鐘時間講出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這些年,作為語文教研組長,傅巖老師將閱讀經典促學的理念貫穿到了語文組的教學案例中。2009年以來在他的主持下,學軍中學語文組實施了“在閱讀經典中成長——關于閱讀經典、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教學研究”的實驗課題,開出經典書目,納入教學計劃,開辟書評網頁,參加征文比賽……閱讀活動貫穿三年,將學生引入了文學經典的殿堂。學生的摘抄點評、書評和讀后感等在報刊相繼發表,引發反響和好評并獲得多項征文賽大獎,涌現出一批熱愛閱讀、文學素養不斷提升的優秀學生,同時語文能力也得到切實提高,像方可育同學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在傅巖老師的推薦下,面向全國發行的《作文通訊》曾經為她開辟了一個作品專欄。像這樣具有文學特長的理科學生,得到傅巖老師鼓勵的還有很多。方可育后來高考語文成績為129分,總分為理科平行班第一名,北京大學看重她的文學特長,向她伸出了橄欖枝,后來她因為選擇專業的原因去了中國人民大學。
◎閱讀是基礎,想象是橋梁,創造是目的。沒有閱讀,想象不會豐富;沒有想象,創造不會實現。其中“想象”是關鍵,唯有“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才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而成精妙之文。沒有豐富的想象能寫成好文,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傅巖語錄
正如傅巖老師所說,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落實核心素養,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要在教學中激發其潛能,促進其發展。當然,在這里,教師需要一種眼光、胸懷和膽識來對待學生和實施自己的教學行為。他認為教育的核心就是改變人。教師就是通過教育給予學生求真、趨善、向美的力量,從而使學生在未來持續發展中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所以,我相信教育的這種改變人的力量,相信每一個學生在正確的教育中會獲得這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