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海
河北省特級教師,邢臺市首屆名師,河北師大頂崗實習特聘名師,河北省教育干部學院客座教授,現任沙河市教師進修學校書記。從教35年,擔任初中、高中、民師班主任長達20年,參編書籍10部,發表語文輔導類稿件2500篇、在《光明日報》等報刊專業論文40篇,舉辦講座50余場。主要理論思考有:教師成長“五四三”理論、教師要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要牢固筑就人生坐標、教師要教給學生舉一反三的本領、偶像治班成效顯著、師徒制最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發現規律是優秀教師的特質。
我家地處太行山區一個偏遠的小村,父母是老實巴交的鄉下人,十歲時我就隨父母到生產隊參加勞動,開始每天掙3分工。十八歲那年,我有幸考入邢臺師范專科學校,走出了農門。1981年7月我從師專畢業后,教育局把我分配到一所山區初中任語文教師。我任教的中學是個半寄宿制學校,遠路學生住宿,近路學生走讀。學校二十多名教師,大多來自本村或附近的村莊,“一頭沉”居多,隨著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這些老師一手拿粉筆,一手拿鋤頭,課堂忙教學,課下忙農活。
硬功夫:老師做學生偶像
那時學生的年齡和我相差四五歲,我與他們的關系就如兄弟姐妹,課上是師生,課下是伙伴。八十年代初的農村學生憨厚樸實,他們有著勤奮吃苦的特性。在學校學生大多是起早貪黑,星夜奮戰,用“硬磨功”來成就“繡針”,那時我也堅信“以時間贏成績”這一理念。我和學生一起除了把教材中的詩文背會外,還積累了許多課外名言警句、詩詞歌賦。從三皇五帝、盤古開天辟地,到黃帝戰蚩尤、褒姒失天下,到屈子離騷,莊生夢蝶,都能如數家珍;把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說得個天花亂墜;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乾盛世聊得個酣暢淋漓。學生喜歡我的課,把我當作心中的偶像來效仿,從幽默中感悟到真諦,抽象中體會到淺顯,他們覺得鉆到深處方洞明,站到河沿能觀荷。
追星族:鼓勵學生從身邊找偶像
我認為從自己身邊找偶像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學起來直觀,可模仿性強。所以我特別推崇學生從班級學生中找自己學習的楷模。2006年我做一個初中班班主任時,這個班是全校有名的活躍班,班里什么人才都有:高文龍乒乓球最牛,王曉光二胡最佳,高瑞娟繪畫得過省獎,馬曉翠作文在報紙上屢屢刊登,張成康是學校電腦高手……班里每月開展一次才藝大賽,這些有一技之長的學生在講臺上一展才華,引來了眾多學生的羨慕和效仿,把他們當作偶像來學習。有6個學生跟著高文龍學乒乓球,只要是課間,他們幾個準在操場上操練。圍繞在張保康身邊的5位同學是電腦迷,他們在網上建起了班級QQ群,班級好人好事隨時可以讓全班同學知道。
很多老師一提起學生追星就頭疼,認為他們不務正業,但在我的班級管理中,常把“偶像”放在重要位置。近朱者赤,每天看著明星,心中就會想著明星;每天學著明星,將來就成明星。在我的班級中常常根據大多數學生的興趣懸掛明星的畫像:功夫巨星成龍、歌手周杰倫、影星劉德華、作家韓寒、歌手那英、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宇航員楊利偉等,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是必掛在墻,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學生們看著這些明星、學著這些明星、明星們卓越的成就伴隨著他們走過人生的青春歲月,時時感到激情在心頭蕩漾。
有粉絲:是自豪更是責任
我做教師多年,每次講課之后,都要反思這節課的得失,養成了反思的習慣。我從事教育工作已三十多年,有機會就騰出大量時間搞教學研究。我感到,我們身邊有很多教育現象值得研究,可以寫很多有價值的文章,小到學生的課堂提問,大到一個縣區的教育政策思考,甚至是國家教育方針的制定,都可以做深思與研究。我以為,做教育理論研究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我寫出的文章有很多老師不愿意讀,因為不是武俠小說,不是言情趣聞,在不少人的眼里,我成了“另類”。有時我在想,丑小鴨變成大天鵝是需要有一個艱苦歷程的,搞理論研究未必別人就能理解,耐得住寂寞,就會看到希望。于是我就像一個瘋子一樣聽課、訪談、讀書、寫作。
記得上小學時,我讀過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話至今記憶猶新:“你若愛,生活哪里都可愛。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當時疑惑不解,現在卻是豁然開朗。
訪談:
本刊記者:您從教數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您認為一名優秀的好老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
高江海:從教十多年來,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具備的“五意識”“四能力”和“三境界”。所謂的“五種意識”是指教師應具備的合作意識、權威意識、終身教育意識、責任意識和生命意識;“四能力”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新課程的教學能力、普通話表達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境界”指教師專業生涯成長過程,即讀書學習、傳道授業、研究探索。
此外,我還提倡教師對課堂教學要加以反思,把反思放在了與“三筆字”“簡筆畫”同等的位置。它是教師從業的一種必備基本功,教師通過反思就會明白自己教學的得失,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學水準。工作中,我還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提出了教師有效遏止“職業不倦怠”的方法,即教師要有自己的人生計劃,要腳踏實地將規劃付諸于實踐,這樣就會對事業充滿熱情,對工作一片癡愛。
為此我建議年輕教師,要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要有遠、近期規劃;有年計劃、月計劃,甚至是日日有計劃。計劃要立足實際,不好高騖遠;要步步落實,不輕言放棄;要時時感到自己的目標就是對教育、對后代的一種責任,把目標當成動力,感受教書育人的樂趣。
本刊記者:目前,教師中也存在普遍的職業倦怠現象,請問您是如何避免的呢?
高江海:我覺得一個教師無論年齡大小,要想使自己的職業不至于倦怠,產生歷久彌新的感覺,必須堅持閱讀。我經常閱讀的書籍是中國四大名著、魯迅、老舍、巴金、冰心、曹禺等作家的作品,外國的像《魯濱遜飄流記》《格利佛游記》《童年》《鋼鐵是怎樣成煉成的》《名人傳》等,還有孔子、蘇格拉底、夸美紐斯、蘇霍姆林斯基、馬卡連科、魏書生等教育理論。在閱讀中,我注重精讀和泛讀,我曾系統閱讀了四套《中國文學史》,并在書中作了很多標記,標出了自己的感受、體會和看法,這在后來的教學工作中受益匪淺。我常利用閑散的時間去閱讀中外作家的作品,以補給寫作時的尷尬與憋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