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您認為怎樣的幼教老師才能稱之為好的幼教老師?
吳敏:我認為一名好的幼兒教師,首先應該是心中有兒童,也就是有正確的兒童觀,只有心中有兒童,才會用眼睛去關注孩子的行為,用耳朵聆聽孩子的聲音,用真心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用行為引領孩子健康成長,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本刊記者:在幼兒教育中,您的教學理念是什么?是怎樣形成這樣的教學理念的?
吳敏:在幼兒教育中,我的教學理念是“愛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公平、公正、博愛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其實我的教學理念是來自于孩子,是孩子教會我懂得了這些。記得20年前我剛轉崗到幼兒園教大班,有位叫天天的男孩,個子特別小,穿著和外貌也非常普通,單親,跟著母親生活,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獨自游戲,了解他的情況后,我每天都會把他抱在腿上和他聊會兒天,他也特別享受我的擁抱,總是把頭往我懷里鉆。一天早晨,媽媽送他入園時對我們說,我家天天說“大吳老師(當時班上有兩位吳老師,我年紀大所以孩子們稱我大吳老師)是班上最漂亮的老師”。當時把我們幾位老師都惹笑了。因為我是班上四個老師中最老、最不漂亮的老師。笑過之后,孩子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一個孩子無論他是否漂亮、是否可愛,他都想獲得老師的關注和愛,愛可以讓他感覺到世界的美好,孩子會因愛而美。天天小朋友的話也讓我明白:教育孩子,“愛”是一切工作的原點。從那以后,我把“愛每一個孩子”當成我教育的秘密武器。
本刊記者:您認為在幼教階段,對于孩子的教育哪一方面最為重要?在教學中,您是怎樣對孩子們進行這方面引導的?
吳敏:我認為在幼教階段,對于孩子的教育,最為重要的是積極主動的習慣與態度的培養。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指出:3~6歲兒童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在我的教學中,我喜歡和孩子們以朋友式的方法相處,喜歡為孩子創設他們喜歡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刊記者:對于年輕的幼教老師,您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
吳敏:對于年輕的幼教老師,我想說我們每個人都要有“為自己工作”的心態,作為幼兒教師的教學,既有保育又有教育,可以說事無巨細,幼兒教師的工作非常辛苦,只有具備了“為自己工作”的心態,才能夠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也才能感受到工作的美好。
本刊記者:對于工作室,您未來有些什么樣的規劃?
吳敏:對于工作室,我想讓每一個工作室成員在這個集體中都能快速、快樂的成長。希望用3年時間孵化出更多的幼教工作室,為我縣幼兒教育培養更多的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