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是一名初中班主任。雖然學校禁止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也有嚴格的在校期間出入制度,但我們班上仍然有一些孩子會見縫插針地在校外打網絡游戲,極其沉迷。現在已經發展到我每天都要抽時間去校外的網吧逮人,非常被動。想請問是否有方法可以幫助孩子不要沉迷于網絡游戲?
A:網絡游戲是否讓人成癮,在心理學界仍頗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網絡科技越發深入我們的生活,確實有很多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別是青少年,因為好奇心強,心智還未成熟,更容易受到誘惑。因此作為老師和家長,向孩子們提供幫助,使他們擺脫網絡游戲的誘惑極有必要。
為什么學生會沉迷于網絡游戲?
網絡游戲可以使人獲得在現實生活中需要滿足卻無法滿足的成就感,因此沉溺于網絡世界可以說是一種逃避心理。據我個人以往的咨詢經驗,對于很多沉迷于網絡游戲的學生來說,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成就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他們的學習不夠好,也可能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自己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還有可能是家庭沒能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下面我們就從這幾方面來看一下。
首先,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學業本身的負荷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都會讓很多學生喘不過氣來。長期的學習壓力,很多時候甚至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都覺得難以承受。
在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和挫折,以及老師和家長無時無刻的敦促監督都會使孩子產生一些抵觸、逆反。在這種情況之下,無論成績是否有所提高,他們都可能產生一定的自卑情緒。一旦學習動力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之下開始下降,即便是一些成績好的學生,也會產生懈怠感。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一個建立思想意志,尋求自我獨立,好奇心強且尋求刺激的年齡。除了學業本身的繁重以外,學校生活帶來的約束和孩子們尋求新鮮刺激的心理也形成了一組激烈的矛盾。而且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重復的過程,新鮮感的缺乏也會導致孩子們不容易堅持長期高效的學習狀態,也就難以從成績中獲得足夠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和自信心是保持一個人進取心的重要因素。所以,不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容易沉溺于網游,就連不少成績好的學生也是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
除此之外,家庭環境也有可能在很多方面給孩子帶來壓力,讓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認同感,成就感……當沉浸在游戲中,孩子們可以集中所有精力在游戲世界里,而暫時不用思考現實中的問題——他們可以暫時忘掉不理想的學習成績,忘掉升學壓力,忘掉惱人的家庭、生活問題……網絡里大量信息制造的新鮮感和游戲中的不斷升級的刺激體驗,會讓學生既可以暫時逃避掉現實的問題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他們在現實中缺失的內心感受。比如遭受校園欺凌、家庭暴力,或是父母關系緊張、忽略孩子的需求等,都有可能導致他們沉迷于網絡游戲。
所以,當我們希望幫助一個學生擺脫沉迷網絡游戲的狀態,我們的注意力不能只局限于游戲本身,而是要想辦法了解他的近況,并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在現實中缺失了一部分心理需求而需要通過網絡游戲來彌補。
弄清了原因所在,如果我們能盡可能幫助他一起解決遇到的困難,那他就有可能擺脫從游戲之中彌補缺失的狀態了。在我的咨詢中,有很多學生傾訴老師家長認為他們只是貪玩,不愛學習,所以總是批評他們并要求他們學習。因此他們一方面心生抵觸,另一方面又因為無法得到認可而越來越自卑,從而害怕學習。學習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原本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必需條件,但此刻卻變成他們當下無可躲避的巨大痛苦。同時我還從這些孩子身上發現了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其實是渴望自己可以好好學習,并通過自己的成績獲得老師和父母的認同的。只是他們以一己之力難以改變現狀,無法擺脫內心的掙扎,于是在這種痛苦之中進入了在網絡中逃避現實與尋找臨時滿足感的惡性循環。而此時,如果老師和家長還是只看到了學生成績不夠理想,忽略其背后真正影響學習的因素,會讓他們內心更受煎熬。于是不但成績上不去,還會在本來就存在的問題上雪上加霜,也就更增加了學生沉溺于游戲的可能。
那老師們該怎么做呢?
◎鼓勵學生。根據他的具體情況從學習、生活等有困難的方面對他進行鼓勵,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理解和支持,從而減輕一定的心理負擔。
◎老師應該和家長當保持長期溝通。這種溝通不是以告狀為目的,而應該是和家長互相分享學生家校雙方的情況并共同探討引起孩子沉迷游戲的原因,一起幫助他克服困難。
◎盡量消除學生的孤獨感。很多學生內心覺得很孤獨,雖然他們表面看上去很陽光,但是內心卻非常迫切地渴望獲得長輩和老師的理解。如果我們可以在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前,暫時拋開成績問題,傾聽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便能有助于學生減輕孤獨感,從而提升學習動力。
◎鼓勵學生培養多樣的課外興趣。有些孩子沉迷游戲很多時候也是因為他們的課余時間空虛無聊——學習勞累后,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來緩解疲勞、充實生活。這個時候游戲就很有可能成為他們緩解壓力的通道,進而迅速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所以積極培養課外興趣,也是防止他們沉迷游戲的一大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