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多年前,這個教師世家里就開始有人辦起了私塾,此后每代人都有人繼承“祖業”,而且一代比一代多。100多年,6代人,47名老師,他們認為,老師是最“清白、高尚”的事業。
在廣西桂林市資源縣梅溪鎮大灘頭村,有一個教師世家,家里六代人,最開始是做私塾先生,后來代代有人當教師,100多年陸續出了47名教師,他們中有些兄弟姐妹都是老師,有些夫妻是老師,整個大家庭都以當老師為榮。如今整個家庭中年齡最長的老師已經70多歲,最年輕的還是“90后”。
100多年前的私塾
曾陽初,是這個家族中年齡最長的老師。但如今的他依舊精神抖擻、思路清晰。他介紹,他們曾姓家族1840年左右從湖南遷入廣西梅溪,高祖曾毓玉當年逃難到資源縣后白手起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家業,曾毓玉之子曾傳梅長大后做了私塾先生,“家傳”的教師職業便是從那時開始的。后來祖父曾繼忠做起了榨油生意,家底頗豐,之后在家里辦起了私塾,姑父也成為一名私塾先生。
“父親常說,醫生和‘先生’是最清白的行業。”曾陽初回憶,父親受祖輩的影響,也成了一名私塾先生,從小教他們兄弟幾人讀書識字,并告訴他們,以后要么當醫生要么當“先生”,從此他們謹記父親的教誨,也深深地影響著后代。
6代人,47名老師
曾陽初依然記得自己50多年前剛開始當老師時的情形。當時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他初中畢業后因為家庭成分問題跟兄弟們在家務農,直到20歲時情況才有所好轉。當時當老師的堂兄推薦他去考老師資格證,他采納了堂兄的建議,報考了教師崗位。由于有良好的文化底子,他很快就得到了面試的機會。
“你為什么當老師?”考官問他。
“我父親說當老師好。”曾陽初至今對于幾十年前那場簡單的面試仍記憶猶新,最后他如愿以償地當上了老師,并執教38年直至退休,培育出了大批的學生。他的經歷又影響了之后的幾個兄弟,先后又有三個兄弟也成為老師,而且他們的妻子也基本都是老師。
曾陽初計算了一下,先祖跟祖父輩先后出了兩名私塾先生,到了父親輩出了4名先生,而到他這一輩家族里就出了14名老師,他的下一輩出了24名老師,而孫子(包括外孫)輩則已出了3名老師。100多年來,家族里已出了47名老師,而且隊伍還在不斷擴大。目前還有幾名孫子輩在讀師范專業,很快也將成為老師。
他說,他們的族譜中目前只有180多人,而老師就占了40多人,大家都以當老師為榮。
將“孝善傳家、耕讀立世”的祖訓發揚下去
曾陽初說,家族里的老師們很少有改行的,雖然沒有出達官顯貴,但都秉承了“孝善傳家、耕讀立世”的祖訓,家族里沒出現過違法亂紀的事。
他解釋,家族里之所以能出這么多老師跟祖訓分不開。他從父親的嘴里得知,祖輩都為人和善。拿祖父曾繼忠來說,1934年,他在家門口救起了一名受傷的紅軍,不但治好了他的病,還將他當成自家兒子一樣對待,直到他1945年去世。后來還把他葬在了自家的祖墳中,并吩咐后代年年祭拜,上演了幾代人守候紅軍墓的感人故事。
祖父做生意有些家底,但也十分關心窮人,附近村莊有村民砍柴沒賣出去的,經過他家時他都會買下來,并招待他們吃飯,事實上家里的柴火已經堆在閣樓上一兩年了。砍柴人知道他的為人后,經常砍來柴火送到他家,他總是笑著收下。對此,祖母頗有意見,而祖父只說了一句:“要積德行善。”
看到村子里的人沒地方讀書,祖父就在房后開辟出空間請來私塾先生收納學生來家里讀書,對貧窮的孩子分文不收。受祖父的影響和教誨,后來父親也當上了私塾先生。
“人首先要善,才能教書育人。”曾家的后人繼承了祖輩的教導,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演繹出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教育不能落下一個孩子
64歲的曾福初是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村里當老師的,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孩子們上學都需要翻山越嶺,到了冬季大雪來臨的時候,孩子們都不愿意去上學。每當這時,他都會跟著校長一個個地到學生家里催,帶他們到學校讀書,一天下來光是走在雪地中催學生上學就需要走一兩個小時。
“不能耽誤學生的學習啊。”他說,既然當了老師,就要負責將知識教給學生,對學生要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在1978年的一個冬天,班上的一個孩子上學路上摔壞了腳,放學時因下雪無法回家,為此,他背著孩子往家送。在經過一條河流時,因為橋面太滑,他怕背著的孩子掉下去,于是脫下鞋子,挽起褲管趟著冰冷的河水過河,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翻山越嶺,最后終于將孩子背回家,孩子的家人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在曾家的教師隊伍里,把孩子當親人的絕不止曾福初一個,其弟弟曾龍初也是有名的熱心腸。20世紀80年代,國家還沒有實施義務教育,山村里讀書的孩子每年需要交納幾元錢的費用,而當時村里不少孩子的家庭比較貧困,根本交不起錢,但交不起就意味著輟學。對此,每年他都會替幾個學生交納學費,一個學生少則三五元,多則六七元,而當時他的工資每個月不過二三十元。
曾憲軍是家族里第五輩老師了。17年來,他一直在梅溪鎮當小學老師,家也安在學校。學校里有不少寄宿的孩子,到了晚上,他家里的客廳就成了小課堂。每天,孩子們上晚自習到8點半,但有些孩子由于接受能力差,對白天的課沒弄明白,于是他想到給學生們開小灶。每天下晚自習后,如果有人不明白需要“補習”的,就可以自己拿著板凳來曾憲軍家里。曾憲軍在客廳掛了一塊小黑板,將家具一挪就成了一個小教室。
“大家都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曾家的老師們聊起自己當老師的經歷,他們都表示,既然選擇了當老師就要當好。目前,除了一人在外地當老師外,其他人都在資源縣并且大部分都在鄉村任教,他們表示,要將曾家的傳統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