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所三流的一本高校執教,主教領域經濟學。剛過去的畢業答辯季,一位學生(不是本人帶的論文)因論文查重兩次沒過,按規定被延期半個月答辯,當晚就從宿舍5樓跳下,第二天上午才被發現……
這件事讓我心里很痛。想請教下心理方面的專家,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以及交流的過程中怎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棄生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好的方法把抗壓能力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中。
很榮幸受邀回答這個問題,看到有老師這么用心為學生提問,很感動。
目前絕大部分的老師是受過教育心理和普通心理課程的培訓的,但是依舊無法承擔教學之外的心理干預。雖說老師是否有這樣的角色要求還需要討論,但如果老師能有這樣的能力還是能對學生提供很大的幫助。
您所希望了解的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的一些方法我分為兩個部分回答:
平時:提高心理彈性
小紅和小明兩人這次考試都沒有及格,他們都很難過。小明難過了兩天就快快樂樂地繼續玩耍了,小紅卻一直郁悶了半個學期,并且一想到考試就害怕。
這兩個人表現的差異就叫作心理彈性差異。心理彈性能力不同,事件造成的影響不同,也就是所謂的抗壓能力不同。
那如何建立良好的心理彈性?
a.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說白了就是多交朋友。給學生介紹這個概念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例如:
我在咨詢課程中講合理的咨詢心態時,經常被問:“您也失敗過,失敗之后不難過嗎?”我當然失敗過,并且有很多次。直到現在我失敗了還會非常難過,但是我不像最初那樣害怕失敗。如果第一次咨詢時我失敗了,那是我的全部,因為我只做了那一次。如果第二次成功了,那么那次失敗就只是我的二分之一了——成功的次數越多,失敗對我的影響就會變得越小。雖然每次失敗我依舊會難過,但是我能更快地調整自我,因為失敗不是我的全部。
那么,支持系統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你的痛苦有一個人愿意與你承擔時,那只是你的一半,如果每次痛苦和壓力有很多人分擔呢?你可以自己舉你的學生都能聽懂的例子,告訴他們支持系統的重要。
b.合理的歸因方式
小紅和小明考試都沒及格,小明沒太在意,但是小紅卻耿耿于懷,吃不下飯。這種差異還來自于歸因,也就是:在你的眼里,這次考試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因素?
抑郁焦慮期:注重情緒疏導、自我訓練
a.情緒疏導
情緒需要的是疏導而不是壓抑,所有情緒的存在都有原因和意義。而疏導,就是找到情緒產生的意義在何方,并且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前幾天一個學生電話聯系我說最近因為找工作壓抑到不吃飯不睡覺。
我們的對話如下:
“老師,我最近非常焦慮,因為找工作的事情,失眠好幾天了?!?/p>
“確實找工作蠻難的,你焦慮的時候都做些什么?”
“打游戲,或者和朋友聊一聊,能好一些,但是很短暫?!?/p>
你看,問題就在這里了。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你處在應該焦慮的狀態,因為你的未來還未確定。因此你現在需要做很多事情讓未來確定下來,而焦慮的意義正是促使你去做事。
但是,因為焦慮,你感到不安和恐懼,為了逃避焦慮,你找朋友聊天、打游戲,試圖壓制焦慮。但是你的焦慮源還在啊,你的工作仍然沒有落實,因此你的焦慮感越來越強烈,你的身體在時刻提醒你,還有問題沒解決。
所以你好好理一理,找工作需要準備什么?比如寫簡歷,了解投簡歷的公司,把整件事情的每個步驟細化好。當你知道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并且依次完成了制定的計劃,你的身體就不會這么督促你了。
所以我們得記住,所有的情緒都有它的意義,當情緒來的時候找到為什么。
b.自我訓練
抑郁和焦慮的情緒是我們情緒的基本組成元素,被抑郁和焦慮折磨的人,是因為把這兩種情緒變成習慣固定了下來,而打破習慣是需要訓練的。
訓練屬于私人定制式的,第一步需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
① 自我對話
最近在你腦中浮現次數最多的詞匯是什么?就這個詞匯問自己幾個為什么?
例如:
● 最近多次在我腦中浮現“寢室關系”這個詞匯。
●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詞?因為和舍友吵架了。
● 為什么吵架?她總是亂用我的東西。
● 為什么她亂用你的東西?她就是這樣的人吧……
打住,自我對話是將問題往自己這里總結,回歸到外部又會陷入無能為力的狀況。
● 為什么她亂用你的東西而不用別人的?她也用別人的。
● 為什么別人不像我這么痛苦在意?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 我為什么這么敏感……
就這樣自己問自己,直到問不下去了,然后回頭看這個過程, 你會看到很多你不了解的自己。
② 模型法
目前有很多模型,從人格大五(指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的發現開始,我們開始層出不窮地試圖以模型的方式概括人格類型,比如控制型、安全型……
找一個你自己愿意相信的模型方式,就算是星座也可以,以那個為支點了解自己。
當然你也可以以人格大五的五大類型自己總結(外傾性、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開放性、宜人性、盡責性) 。
請注意,訓練自己是在了解了自己的基礎上的,不要拿別人的眼光要求自己,別人的眼光是追求而不是枷鎖。
TIPS
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的訓練方式,我在此舉一個例:
比如,自我煩惱型:生活被各種煩惱搞得一團糟。
首先,分析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1.對未來混亂的預先擔憂。
2.我們總是試圖控制那些我們覺得不安全的東西。
3.我們時常通過破壞的方式確認是否安全(例如,為了確定桌子是不是穩定,我們會嘗試著搖晃一下;女孩子在覺得男生不愛自己的時候,會試探著去提出分手以觀察對方反應)。
自我煩惱型最大的問題就是總試圖用想象來代替現實,并且行為都是對想象的表達,而非現實的應對。
訓練就一個原則:把你所擔心的事情,用希望對方采取的對待方式記錄下來。
例如:我懷疑戀人不愛我了,但是我希望TA是愛我的。那么你的行為就始終圍繞“我希望TA愛我”這件事去做。
訓練方式:現實化。
1.將煩惱寫下來。
2.將自己的看法寫下來。
3.請參與該事件的朋友幫你寫出他眼中的事件。
將一張紙疊成三份,并列寫出上述三條,從中找出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