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一篇文章稱夸孩子聰明有消極后果而夸孩子努力有積極后果,請問:
1.這個研究是否真實存在?
2.結論是否可靠?
首先回答一下,這個實驗是真實存在的。在教育心理學里,這個實驗被用來研究孩子們的學習動機激發和培養。\"夸人聰明不如夸人努力\"這個結論,不僅對孩子適用,與你我也息息相關。
在此實驗及后續實驗的基礎上,Carol Dweck教授提出了「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理論。
在介紹這兩種思維模式之前,我先介紹兩種不同的學習動機。
兩種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們有兩種“我要學習”的理由(即動機),一種是“我要掌握這個知識”,也就是以掌握為目標。一種是“我想表現優秀”,也就是以成績為目標。
這兩種孩子在學習時表現如下:
在掌握目標定向的情況下,個體通常表現出一種積極的、適應的動機模式,他們尋求挑戰,專注于當前的學習任務,能有效運用深層加工策略,如努力發掘新舊知識之間的關系等,面對失敗仍然能夠保持積極的情緒,努力不懈。
而在以成績目標為導向的情況下,個體傾向于將成敗歸因于自身的能力高低。這樣成功固然可以提高個體的自信,但一旦失敗就容易導致低能評價,繼而產生焦慮、羞愧、沮喪等消極情緒,干擾有效的、綜合策略的運用,反映了一種不適應的動機模式。
一般觀點認為,掌握目標更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產生持久的推動力,并促進學生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孩子在學習任務前表現不同,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學習動機不同。掌握型目標比成績型目標更能促進孩子學習。
兩種思維模式
那么問題來啦。這兩種學習目標是怎么來的呢?這就涉及兩種學習目標背后的思維方式。
與上一段結論相近,一些孩子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而這個世界上也充滿了那些幫助你去學習,去成長的有趣挑戰。Dweck將其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也難怪他們在碰到更難的智力拼圖時會那么興奮——因為那些簡單的題目不具有挑戰性,他們從中也學不到任何東西。但是那些難題就不一樣了。這些題簡直太棒了——可以讓他們發展一個新的技能,或者征服一個新的問題。而在后面的一些實驗中,甚至有一些孩子要求將題目帶回家,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花更多的時間研究答案。
而另一些孩子認為一個人的素質是一成不變的?!澳阋绰斆?,要么就不聰明。假如你失敗了,那就說明你不聰明?!边@也是為什么,當那一部分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他們就無法接受現實——因為失敗剛好提醒了他們,他們弱爆了(自己是那么容易就困惑,自己的記性是如此不好)。在這種情況下,游戲當然也就變得不好玩了——誰會愿意被時時提醒自己是一個loser呢?“也難怪他們會開始轉移話題?!盌weck將這種認為個體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個體能力的測試而組成的想法,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
于是我們得到了這一部分的結論:學習目標不同,是因為思維模式不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懷有掌握型學習目標,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懷有成績型學習目標。
夸聰明和夸努力,真會不同?
我們再回到文首的問題:夸獎孩子聰明和努力,會不同嗎?這涉及到的是內部可控和不可控的歸因。
當一個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后,得到的反饋是“你真聰明。你真棒!” 這種終結性評價更多看重前一個階段的表現和最終成績,給孩子的信息是:“你任務完成得漂亮,是因為你聰明;沒有完成任務,是因為你不聰明。你沒法控制自己聰不聰明,你之后的表現和你聰不聰明有關。”這種內部不可控的歸因(我不能控制自己變聰明),促使孩子形成了不可改變的固定性思維(我聰不聰明是天生的)。
而當孩子完成任務后,得到的是:“我看到了你為出色完成任務而付出的努力!”這樣的反饋將成功歸因在內部可控的因素(我努不努力是可以控制的)。
因此孩子形成的是成長型思維。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最終結論:
對于具體任務給出具體反饋,同時鞏固孩子的努力傾向會更好。比如看到孩子畫了一幅顏色鮮艷的畫,我覺得相比于說“你真棒,你真是天才!”,就不如說“我剛才看到你認真涂色和修改,現在你的畫看起來顏色很鮮艷,讓人感覺很漂亮?!备?。孩子快速地完成了拼圖任務,相比于說“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保f“這么快就完成了,我和你一樣高興呢,你是怎么做到的?” 這樣可能更容易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表達能力反饋不同,導致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繼而在遇到任務時,表現不同??洫労⒆优δ芘囵B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夸獎孩子聰明能培養孩子的固定性思維。而這兩種思維決定了面對任務時的不同目標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