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9月,經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申玉輝申報的課題被列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課題,課題名稱為“高中語文課程語境閱讀和語境寫作實踐研究”。
在一次集體備課中,工作室成員袁天芬和李妍分別奉獻了一堂語境寫作課和一堂語境閱讀課,作為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和教學預期對語境寫作和語境閱讀的課堂實踐課,并以此提供研討的具體課例。
名師名片
申玉輝,重慶一中語文教研組長、年級主任,中語會全國優秀教師,重慶市骨干教師,國培計劃優秀教師,獲“重慶名師”稱號。重慶市高考命題組成員,重慶市高考閱卷指導委員。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閱讀和寫作理論,編著《寫作狀態》《語境閱讀》《視野閱讀》《個性體驗》《魅力文言文》等五十多種書籍,近三百多萬字,主編教材《綜合實踐活動》等,在全國做語文專業報告和教育教學管理講座近百場,深受歡迎。
研討主題
語境閱讀和語境寫作
語文閱讀面臨的諸多難題,首先是語境上的難題,突破了這個難題,也就找到了一條最為根本的閱讀之路。語境閱讀就是拓展作為閱讀者的主體語境,全面掌握文本語境知識,進而輔以科學的訓練,讓每一位學生成為快樂的閱讀者。閱讀的目的是追求讀者語境與文本語境的融合。
在寫作領域,語境指的是現實社會提供給寫作者思想言論表達的條件,又稱表達空間。語境寫作就是指激活生活、激活觀察和激活閱讀從而擴展學生表達空間的一種寫作訓練范式。寫作的目的是激活各種語境,從而拓展表達空間。
課例呈現
語境閱讀的教學案例(節選)
執教課題:文采之有意蘊—語境策略下的寫作文采訓練
執教人:袁天芬
語境作文例析:
比較兩組句子的表達效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有一所房子。
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了你。
我遇到了你。
學生討論總結:世間事物,必處某一時空,寫作有意蘊的句子就是要“構造時空的境場”。
語境作文探秘:“造境”之法,就是運用聯想思維、因果思維和對立思維進行“立象盡意”。
語境閱讀的教學案例(節選)
執教課題:《望海潮》鑒賞—語境策略下的古詩賞析
執教人:李妍
語境質疑訓練:
傳說完顏亮讀到宋朝詩人柳永寫江南的一首詞《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時,不禁擊節叫好,于是起了投鞭江南、占領南宋的想法,發動了南侵戰爭。.
學生質疑:何處無桂子,無處不荷花,為何偏偏是杭州城的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讓一個皇帝欣喜羨慕,竟然到了要發動一場戰爭的地步?
討論結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稱千古麗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長,馥郁芬芳,長久不散;“十里”是說湖中廣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了。一句牽出了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來,令人心曠神怡,遐想萬千。
“三秋桂子”還讓人聯想起有關西湖的美麗傳說。傳說西湖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帶露的桂子從天飄落,馨香異常,那是從月宮桂樹上飄落下來的,是寂寞的嫦娥贈與人間有心人的。因此宋之問《靈隱寺》中寫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白居易《憶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尋桂子”。
再次質疑:“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表面看來很形象,也具有煽情的意味,然細細想來,對桂子荷花之美依然語焉不詳。試問,哪里的桂花不香,花期不長?不用說“十里荷花”就是百里千里荷花在今天亦不是難事;再說那傳說,畢竟只是給桂花之美增添了一絲神秘空靈的色彩,卻未必是“三秋桂子”美之本質。
討論結果: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是以“重湖疊巘”為背景才呈現出它全部的美麗。無處無桂子,無處不荷花;無處桂花不香,無處荷花不艷,而只有在杭州西湖,在瀲滟水光、空蒙山色之中,桂子荷花才抵達一種美的極致。一隅之中的桂子,池塘之內的荷花,美則美矣,卻缺少一種大境界、大氣象。
正如孫犁在《黃鸝》中所說: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柳永讓杭州呈現出荷滿重湖、桂開疊巘的“這一境”,方是它們迷人的極致,極致的視覺盛宴。
語境閱讀探秘:
那些名句當初誕生之時那震撼人心的沖擊力與生命力在歲月的塵埃中被湮沒,而真正語文人要做的是讓它們“意境”重生。
評課總結
主持人申玉輝老師對這次活動做了最后總結:語境寫作課堂教會學生使用“造境”之法,使語言表達呈現廣度、美度和深度;語境閱讀課堂還原“情境”、反復質疑實證和體悟,重現名句風采神韻。這兩堂課都體現了語境策略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利用。
兩節課最終分別獲得2016年重慶市優質課大賽作文組一等獎第一名及2016年重慶一中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一等獎,也為這次研討活動的成功舉行做了最好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