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放學后,班主任方艷都會給班里23個孩子每人一個擁抱,這是南京市陶行知小學二年紀(4)班的“獨家程序”。對方艷來說,每天和孩子們擁抱告別已經成了習慣,“孩子們不管當時的心情如何,也不管是挨了批評還是受了表揚,走到你面前的時候,都是滿臉微笑地把頭緊緊靠著你……”而這個小舉動,也贏得了所有孩子的心。“老師身上香香的!”“老師像是棉花糖!”“老師永遠愛我們!”……抱著方老師,他們幾乎都不愿撒手。
說教育
教育就是傳遞愛
下午4點不到,正是放學時間。南京市陶行知小學二年級(4)班,孩子們正在收拾書包。動作快的,匆匆把書本往包里一塞,拉鏈還來不及拉好,就沖到教室最前面,一頭扎進方艷懷中。收拾好的孩子越來越多,方艷面前也排成了一條小長隊,有的孩子緊緊“黏”著方艷,直到她提醒“后面還有其他小朋友呢”,才戀戀不舍地撒開手,走出教室。輪到最后幾個孩子時,大伙一擁而上,將方艷圍在中間。
“老師身上很舒服,像棉花糖。”女生朱星雨說。前段時間,朱星雨受了傷住院,方艷每天放學后都會去醫院陪她。因為這番陪伴,朱星雨對老師的感情格外深,剛抱完一輪,趁大家不注意又去排了一次隊,“因為我喜歡方老師呀。”另一名小姑娘魯悅彤說:“只要抱著老師的時候,她都會笑。就算她白天批評了我,我也知道,是我做得不對(她才生氣),不是真的不喜歡我,我自己也會變得更好。”
班上23個孩子,方艷每天都要一個一個地抱過。“其實并不費時間,他們整理書包有快有慢,快的抱完就出去了,慢的隨后,”她說,“就算‘耽誤’了幾分鐘,也很值得。”
宣布要抱抱,學生都歡呼雀躍
“放學抱抱”是從今年國慶節后開始的。“并不是心血來潮,也算不上是一個重大決定,感覺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舉動。”23歲的泰州姑娘方艷笑著說,平日里,學生們常常會沖過來抱住她,或笑瞇瞇地坐到她膝蓋上。“那天放學時,我看著講臺下面一張張小臉,就順其自然地宣布了,‘以后放學離開前,要先抱抱老師!’”方艷說,“可能是我太喜歡他們了吧。”
話一說完,幾乎所有孩子都歡呼雀躍地沖上講臺,將她“裹”在中間,“我只好趕緊穩定大家的情緒,跟他們說,‘先去整理書包,然后再來擁抱。’”
從那天起,“放學抱抱”便成了一個慣例。
不過,有一點她始終明白,“教師的愛應該是專業的愛,”她解釋,“教育不可能沒有批判,但我希望孩子們學會區分——我批評他們,不是因為不喜歡他們了,而只是不喜歡他們的行為。我努力讓他們用正確的方式看待錯誤和成長。”
踐行幸福教育
“家庭聚會”引來學生的鄰居
除了放學后的擁抱,方艷的另外一個“發明”,是全班的“家庭聚會”。
中秋節前,是她和孩子、家長們認識一周年的日子。“我們搞了個‘慶祝相識一周年,感恩身邊為你服務的人’的活動。”方艷請來一位巧手家長,教孩子們和其他父母做冰皮月餅,大家嘗過之后,剩下的都帶回去,送給周圍的人,“有的送給了清潔工,有的送給了保安,還有的送給了獨居老人。”
聚會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做月餅,還有聽教育講座,開座談會,去綠博園玩,孩子自己組織文藝活動請家長參觀等等活動費用也不高,平均每人在10元到30元之間,每次活動都是所有家庭一起出動。
因為這些活動很受歡迎,有的父母甚至請來了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還有鄰居來參與,希望讓大伙“都跟著體驗和學習”。
來自恩師的“點贊”
“無論被表揚過,還是被批評過,無論心情好不好,一個擁抱給了孩子溫暖。無論如何,老師愛你的情感不打折。”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殷飛在微博上為方艷點贊。“她是南師大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的,我曾教過她家庭教育學。”殷飛說,方艷是他的得意門生,非常愛學習,也非常愛孩子,曾得過江蘇省師范生技能大賽一等獎。“她不僅有愛心,也是一位有專業魅力的老師。”殷飛說,方艷擁抱學生,是一種情感式的教育,她并不是隨意這樣做,而是非常注重兒童的心理。不僅如此,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她甚至擔當起學生父母關系的調解人。
愛的抱抱,創意無限
南京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說,“90后”老師的特點很明顯:特別有創意,想象力非常豐富,頭腦靈活。但更重要的是,當教師的第一條件是要喜歡孩子,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孩子,要站在兒童的立場,關愛他們。方艷老師的“放學抱抱”,就是很好的做法,讓孩子感到在學校很溫暖,因為愛老師而愛學校、愛課堂、愛學習。
擁抱作為一種情感表達,不僅僅是成人對孩子,也有孩子對老師、對父母。塵封在記憶中的溫暖,其實很輕易就可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