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一位“90后”女孩,堅守在偏遠山村的教學點,克服生活困難,為孩子們傾盡所能。任教期間,她的學生連續兩年成績學區最優,獲得學區兩次嘉獎。她的教學水平獲得學生、家長、學區的一致認可。她是張軍燕,被村民譽為當地 “有史以來最好的老師”。
教育心得
露天課堂下的“女漢子”
在通往文縣天池的必經之路,有個叫橋頭鎮的地方,那里有位遠近聞名的美女老師。之所以稱她為美女老師,是她對孩子們的愛心和對教育的責任所呈現的由內而外的那種氣質。她是隴南文縣椿樹坪小學的教師—張軍燕。
在樓前的兩棵大樹下,一幅溫馨的畫面映入眼簾:6個孩子圍坐在一張小長桌前學習,長桌另一頭坐著一名年輕的女老師,正低頭為孩子們批改試卷,時不時對孩子們進行指導。
張軍燕說,這所學校是個只有一、二年級和學前班的教學點。為了在原址修建新的校舍,活動板房已經被挪開廢棄不用了,目前過渡用的是村委會樓下的另一間小屋。這間小屋緊鄰她的宿舍,曾是她的廚房。房間里光線昏暗,所以只要天氣好,她就和孩子們搬出來上課,寧靜的山村就是他們的露天教室。
初到文縣橋頭鎮的椿樹坪小學,對于一名剛剛跨出校門的女孩,獨自堅守一所鄉村小學,張軍燕確實有些發怵。不夸張地說,張軍燕面臨的第一課就是——生存。當時的椿樹坪小學只有一間教室,她的宿舍是學校旁邊村委會樓下的一間屋子。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山村,最難熬的就是漫長的夜晚,莫名的恐懼感常常襲擾著她。“剛開始很不習慣,心里有點害怕,晚上睡不著覺,感覺日子特別難熬。”張軍燕說,山里交通不便,從學校出發要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達公路,所有的生活物資都需要自己從山下的橋頭鎮采購,然后再想辦法“搬”回學校。
一個清晨,張軍燕發起了高燒,全身癱軟的她從床上爬起來都很費勁,更別說步行下山去買藥了。宿舍里沒有藥,也沒人能幫忙,張軍燕唯一能做的就是大量喝開水,希望自己挺過來。撐了兩天后,張軍燕終于逐漸好轉。用張軍燕的話說,幾年的獨立生活讓她變成了女漢子,所有問題都要自己解決,得了病自己治,電器壞了自己修……
“既然來了,就不該辜負山村的孩子們”
張軍燕說:“既然來了,就不該辜負山村的孩子們。”在教學過程中,她發現許多家長受教育程度很低,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下來。所以,她常常和家長們交流,教他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
班里有個孩子,由于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剛上學時膽小、自卑,接受能力差,簡單的口算都做不對。張軍燕多次和家長溝通,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孩子不僅逐漸有了自信,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在學區統考中,數學還考了94分的高分。
由于村里沒有幼兒園,學前班也充當著幼兒園的角色。一位村民說,自己的孩子馬上3歲了,他肯定會把孩子送到這里,因為這個老師認真負責,教得好。
說教育
教育就是“愛心+責任”
張軍燕之所以在當地有遠近聞名的好聲譽,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愛心和責任的付出與擔當。她每天按時上課放學,有時學區通知填表,就只好給學生放假,之后再和家長商量好周末給孩子們補課。她每天都要燒開水,給孩子們溫牛奶,給他們泡方便面。近處的孩子父母去地里干活了,她也會讓孩子一起吃午飯,遇到下大雨家長沒能及時來接的孩子,張軍燕就把他們送回家。
張軍燕不主張填鴨式的教學,她總是讓孩子們提前預習,讓他們自學。由于是復式班,一節課要教3個不同層次的年級,所以通常采取的是自學輔導模式。這樣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和孩子們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張軍燕也動了不少心思。放學之后,她會把學生挨個送到家里,和家長聊聊天,鼓勵家長督促孩子在家里看書、學習;她喜歡給孩子買小禮物,比如學習文具、手套口罩、女孩子的小發卡等,用來獎勵學生,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她和孩子們的關系很和諧,“他們平時愛學習,上課愛提問,成績都很好。”
由于學校不通網絡,每到周末張軍燕都要到鎮上的網吧里下載教學視頻和課件,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回到學校后,她常常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拿到教室里,讓孩子們通過電腦接觸“外面的世界”。
每逢農忙時節或者家里大人外出,張軍燕還主動承擔起給孩子們做飯的任務,甚至連周末也幫著輔導作業。“張老師課上得好,飯做得也好吃。”一年級學生李芳紅高興地說。
不辜負青春和未來
2015年,椿樹坪小學被列入“全面改薄”項目,投資近60多萬元,新修了3間教室、2間廁所,修起了圍墻,購置了課桌椅,配齊了教育教學設備。“明年就能聯上網了,我們學校的班班通也就能使用了,我和孩子們都很期待。”張軍燕滿懷欣喜地說。
在學區統考中,椿樹坪小學連續兩次取得全學區第一的好成績,張軍燕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學生、家長、學區的一致認可。“不辜負山里的孩子們,不辜負自己的青春。”5年的堅守,讓她成為大山深處一道最美的風景。
年輕教師選擇堅守山村小學,為學校帶來了生機與活力,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讓老百姓感受到農村教育實實在在的進步。
(選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