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學院讀書的時候,一位耶魯的教授給我們上戰略課,記得有一位同學問他:讀書,或者說讀MBA,價值是什么?
教授的回答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讀書、受教育的目的是讓你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未來混亂局面的勇氣!”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理查德·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
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應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在大學畢業后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他在演講中提到,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具體而言,是指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萊文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教育令他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么是‘水’?”
人很容易在日常的生活里,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的日常所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能力。
教育能讓你獲得幸福,幸福取決于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它推崇的觀點是“幸福取決于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并總結出了以下有意識地獲得幸福的思維方式:
① 充滿好奇心,學會問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后,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
② 相信自己。怎么才能做到充滿自信? 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象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另外,相信他人。
③ 學會獨立。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
④ 適應并接受新的環境和新的自己。沒有人是天生完美的,沒有家庭是沒有風雨的,也沒有環境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不是一條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
⑤ 主動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最單純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