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
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
我總是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已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不過,按我的理解,這“高素質”的第一條應該是樂于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這當然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觀點”: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
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然而,有時候師生之間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著明顯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為如果師生間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環——教師經常想:“這么好的學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設法把他們教好呢?”學生經常想:“這么好的老師,我怎么能不好好聽從他們的教育呢?”——那么,我們的教育已經出現成功的曙光!
李鎮西
李鎮西,新教育研究院院長,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育哲學博士。先后在多所學校擔任班主任兼語文教師,并曾任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出版《愛心與教育》《走進心靈》《幸福比優秀更重要》等著作幾十部。曾獲“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成都市教育專家”“成都市勞動模范”“四川省教育系統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2000年被提名為“全國十杰教師”。2008年9月,赴烏克蘭出席紀念蘇霍姆林斯基九十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榮獲烏克蘭教育科學院頒發的“學習和運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