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老師,1998年畢業于兗州師范幼教班。這一年,原本已分配到鄉鎮小學的她,幾經輾轉,最終被調到剛組建不久的縣聾啞學校(后更名為縣特殊教育學校),做了一名專職律動課教師。
特教學校的律動課,教學內容包括音樂感受、唱歌、舞蹈、體操、簡單游戲等,旨在借助特殊學生的觸覺、振動覺以及殘存的聽覺等,來培養他們對于韻律的初步感受、欣賞與表現能力,從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這是一門與美相伴的課程,深受特殊學生們喜愛。
從普教到特教,履歷豐富
在南方某地,新教師參與崗前培訓時須進入特殊教育學校一周:先直面特殊學生和特殊教育,入職普校后才可能切身感悟“原來每位健全孩子都是天使”……而張鵬老師的從教之路,似乎與之相反。
在聾啞學校工作剛滿一學期,碰到本單位要搞勤工儉學——做花卉苗木。本校沒有花卉專業管理人員,只能設法到外校借調,最終聾啞學校跟城郊一鄉鎮初中達成“私下協議”:調一名精通后勤管理的中學音樂教師過來協助搞勤工儉學;而這位教師的音樂課教學任務,則由聾啞學校派人前去頂替……就這樣,張鵬老師每天早上騎車到城郊中學去上班,下午放學后再騎車回城休息,半年中迎秋陽、頂風雪,從沒誤過課。
2005年秋季開學在即,城區某重點小學急缺任課教師。后經兩校協商,抽調張鵬老師去代文化課。前去報道的當天,這所小學的教導主任問了張老師兩句話:你之前代過文化課嗎?四年級數學能代嗎,至少知識點不會教錯吧……
當時特教學校相對封閉而神秘。人們一般認為,特校教師無非就是在那里照看特殊孩子,不需要也不太可能具備多過硬的專業素質。既然如此,那位教導主任的直言貌似情有可原。但他不清楚的是:在特教學校工作的正式教師,均為正規師范院校畢業生,其師資來源跟普通中小學校無異;而且張老師當年是以鄉鎮中考第一的成績入讀的師范學校,個人專業素質更是過硬。
張老師在這所縣重點小學工作一年。這一年,她虛心求教代課經驗,主動觀摩骨干教師的課,也邀請同事聽評自己的課……第一學期結束,她所帶的班級數學成績位列級部八個班第二名;第二個學期,數學成績躍升級部第一名!張老師用成績回應了別人的質疑,更贏得了自信、自尊。
歷經普通中小學校,適應了普通校園的“人聲鼎沸”,見識了正常孩子的天真活潑,更讓張老師對特教學校的特殊孩子多了一份憐愛:如何才能讓這群不幸的孩子盡可能擁有美好的童年呢?張鵬老師一直在思索、實踐著。
她總是用心笑對每一天,精心準備每一堂課;她的工作沒有周而復始的機械重復,有的多是夢想與憧憬、創造與靈感。在這片屬于自己的特教世界里,她讓快樂與激情共舞,總能借助每個契機創生教育智慧。她的一言一行、不著痕跡的教育,早已滲透特殊學生的心靈花園。有一次在聾班語文課上,老師問學生“在學校生活了這么多年,你對哪位老師有感情?簡要說說理由”,不少學生紛紛表示“喜歡律動老師,因為舞蹈能夠塑形”,同學們欣賞了美、更感受了美!
全縣業務競賽中,脫穎而出
從教近20年,張鵬老師教了近20年的聾班律動課及9年的智障班唱游與律動課。20年的特教生涯,也是她努力成長的過程。
2007年的全縣幼兒教師基本功比賽,分為理論考試、說課、繪畫、舞蹈、樂器彈奏和演唱六個單項,張老師代表特殊教育學校參賽。作為一次全縣幼兒教育骨干教師的大集合、大比武,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張老師深知自己缺乏幼兒教育先進理念及教學實踐,于是抱定“笨鳥先飛”、破釜沉舟的決心:在學校里,她充分利用空閑時間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鉆研相關教輔教材,向美術教師請教兒童繪畫、簡筆畫的技巧要領。回到家中,忙完三餐飯食、照料好剛滿兩歲的兒子,即刻見縫插針“擠”時間一張張練習繪畫,一篇篇手寫并演繹說課稿,一遍遍模擬演唱……練到興奮忘我時,她干脆邀來家人當觀眾評委,共同探討個中細節:繪畫哪里需要加強改進,如何才能更好體現童趣童真;說課時哪句話可以說,哪些環節有待完善提高 ;演唱時過門需要設計哪些動作,間奏時如何走臺……如此這般,每天都要練習到很晚才能洗漱休息。
果真是勤能補拙,比賽過程中張鵬老師發揮穩定,六個單項成績折合總分全縣第一,從本屆數十位教師選手中脫穎而出,并被推薦代表微山縣參加濟寧市幼兒教師基本功比賽。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封閉特教學校走出來的教師,綜合業務素質竟強過縣實驗幼兒園、縣實小附屬幼兒園等名校的骨干教師!這一比賽結果,著實令某些人感到意外——“特校教師還真不簡單哩”,一時間竟傳為“美談”。
登臺山東綜藝,演繹青春
相對于文化知識習得,特殊學生更亟需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品格,培養和向外展示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以贏得常人的理解、社會的尊重。作為學校唯一一位律動教師,張鵬老師深感責任重大。
2013年11月初,山東綜藝臺《春晚總動員》節目組要來濟寧賽區海選。10月底張教師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以本校學生為主、聯合外校部分學生,臨時排練一個聾人舞蹈節目參與海選。
領到任務后,張鵬老師“拋家別業”,帶領一群聾啞學生奔赴濟寧,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封閉式排練。數天后,《春晚總動員》欄目組如期抵達濟寧賽區,由張老師擔綱排練的8人集體舞《最炫民族風》一經亮相,便引發節目組評委及現場觀眾的普遍好評,順利通過賽區初選。欄目評委田慧女士被這群活潑向上、充滿夢想的特殊學生深深感動,海選活動結束,她特意走近學生,鼓勵大家要為夢想繼續加油,并愉快地簽名送書、與師生們合影留念。
12月10日晚,山東綜藝頻道以《聾啞姑娘們的別樣青春》為題,播放了濟寧賽區節目海選的實況,引發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與積極反響:濟寧電視臺《全市首屆少兒春晚》節目組發來邀請,張老師編排的6人聾生舞蹈《大排舞》順利入選;微山電視臺《百姓零距離》欄目組走進特教學校,對張老師及部分聾啞學生進行了專題采訪報道。
由教師到手語翻譯,華麗轉身
手語,是聾人交際的工具,號稱“指尖上的舞蹈”。2015年初,為了更好地服務縣域聾人觀眾,縣電視臺《一周新聞要覽》欄目要實現新聞與手語同步播報,需要從縣特教學校遴選兩位手語翻譯。最終張鵬老師成為其中之一。
由于律動學科教學以觀察、模仿、體驗為主,教師一個示范、一個體態語往往就能消解學生疑惑,突破重難點,手語的使用率相對文化學科的確低了很多。盡管已在特殊教育工作近二十年,但要擔任電視臺手語翻譯,張老師仍然面臨重大的挑戰——手語詞匯量不足、聾人手語不熟練,難以實現與播音同步!
第一次到縣電視臺視鏡,忙乎了幾個小時,效果很不理想:常常一句播音結束了,她還沒打完倆手勢語,應付了上句跟不上下句,可謂一塌糊涂、手忙腳亂,狼狽至極!回到家中,張老師望著一摞新聞稿,焦慮到極點。她將當天的視鏡情況如實反饋給校長,領導勉勵她說:別著急,過兩天再去試試看,如果真不行那就撤下來……
吃到這顆“定心丸”,張老師的心情立馬輕松了好多。她開始分析試鏡失敗的原因,最終發現:新聞稿件常常官話套話多,翻譯時不宜搞一字一詞的直譯;而應該落實意譯,即把握住新聞稿內容要點,將其中關鍵信息通過手勢語翻譯出來,這樣既不耽誤聾啞人了解新聞,又能大大減輕翻譯阻力。
找到了問題關鍵,張老師一邊誦讀新聞稿件,一邊梳理信息并查閱《中國手語》,一遍遍演練口語跟手語同步。第二次電視臺視鏡,情況果然大好。就這樣,張老師隔周手語播報一次《一周新聞要覽》,其同步翻譯能力迅速提升。目睹著張鵬老師的進步,校長不禁感慨“能力確實是逼出來的”!
特殊教育,其實不缺“最美”
2015年8月,正值暑期。張鵬老師參與創編的聾人戲劇《跪羊圖》被選定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作品進京參評前,省里統一指派專家組在臨沂市做指導完善及錄制工作,預計七天時間。
而這一時間段,恰是張鵬老師計劃陪兒子到同仁醫院就診的時間。是按計劃陪孩子進京看眼睛,還是撇下家人去臨沂市完成單位任務?取舍之下,張老師毅然選擇了后者……
近兩年,各地“最美教師”評選方興未艾。其實特殊教育也不乏“最美教師”,尤其是寄宿制特校教師群體:他們平時為特殊孩子擦屎把尿、搓澡洗衣,病時及時送醫陪診;給貧困特殊孩子送鞋、送衣物,買吃的;逢傳統節日還會到學校陪學生過節,大大彌補了特殊孩子在校期間的親情缺失。
特殊教育原本封閉而寂寥,少有鮮花與掌聲,選擇了特教也就選定了愛心與奉獻;隨著國家強盛、社會進步,這些年特教政策漸趨向好,辦學條件愈來愈優越,張鵬老師和她的特殊學生們必會享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