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時光荏苒,24年彈指一揮間。回想我特教路上的八千多個日日夜夜,往事就像一片片晶瑩的雪花從我記憶的天幕上簌簌降落、累積、沉淀……令我感慨萬分、激動不已。
一
1993年7月,我們八位清一色的女老師調入了剛組建的博山區特教中心學校(原博山區輔讀學校),成為學校的第一批教職工。學校座落在李家窯村一條清幽、僻靜的小胡同盡頭,只有兩排南北相對的紅瓦平房,中間的空地上參差不齊地長滿了雜草,教室的門窗早已破舊不堪……
我們入校后,在校長的帶領下,開始了緊張繁忙的基礎建設。我們拔除雜草、肩抬鋼筋、搬運水泥、油漆門窗,打掃衛生……當時,我雖已有身孕,所有勞動仍一樣沒落下。當年9月,我們迎來了原考院小學輔讀班的孩子,從此便踏上了艱辛而又神圣的特殊教育之路。以后的歲月里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轟轟烈烈,有的只是用愛去撒播希望,用心去恪守承諾。
康復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大小便是我們尤為關注的。每個課間,我們康復班的教師都要帶領孩子集體如廁,即便這樣,還是有孩子大小便失禁弄臟衣褲,我們從不嫌棄。20多年前,通訊極為不便,老師們就親自動手為孩子擦洗身體,晾曬衣褲。到2011年,我接手的康復班也是如此,孩子們解完小便,我要幫他們整理好衣褲,趕上大便,我首先要幫孩子擦屁股,然后再清理“戰場”。說來也怪,幫孩子做這些我心里從來沒感到不舒服,也從來沒有嫌棄過孩子。班里有個男孩8歲了不會站著解小便,我就幫他準備了飲料瓶,每天都對他進行鼓勵,夸他是真正的男子漢,他也感到很自豪。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他完全做到了,我們感到無比欣慰和高興。這就是愛心,一種人與人之間共赴患難,共迎風雨的高尚情操。
二
1995年,為了擴大招生,讓偏遠山區的聾童也能上學,暑假里學校改建了學生宿舍。老師們親自動手為學生拆洗了從教育局招待所弄來的舊被褥。開學第一天,我們迎來了住校生,全體教師開始輪流監護學生。大家白天工作一天,晚上還要陪伴學生吃飯、學習、洗漱,為年齡小的孩子鋪床疊被,夜間要多次起床,叫醒學生小便,給他們蓋被子。若遇上學生生病,我們則整夜都不敢合眼,又是端水喂藥,又是用溫水給學生擦身體降溫……大家不辭勞累,無怨無悔,用一顆真誠的愛心,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每一個孩子。
2001年5月,我帶領6個聽障孩子參加了淄博市第四屆殘疾人文藝匯演,舞蹈《愛的奉獻》獲得了二等獎,我個人也獲得了輔導獎。回想節目的排練也是很艱辛的:聽障孩子,聽不到音樂,節奏感也比較弱,想要排練一場有模有樣的舞蹈,難度可想而知。為了提升表演的質量,我們專門邀請了少年宮的老師編排動作。老師直接和孩子交流有困難,就由我先學習舞蹈動作,再教給學生。演出前一個月里,我每天下午都帶領學生排練,對于聽障學生說,直觀演示比講授動作更有效果。記得有一個跳起后立即彎腰跪下的動作,做了十幾次以后,膝蓋就感到疼痛了,但是我無暇顧及,仍然認真到位地做著動作。排練結束,我的膝蓋已經淤青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辛排練,孩子們終于登上了淄博市殘疾人文藝匯演的大舞臺并獲得了好成績。孩子們也由此展示了自我,增強了自信,為他們走向更廣闊的人生舞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情感與情感的溝通。自從擔任啟音04級的班主任,我便把孩子們的冷暖時刻掛在心上。04級的孩子剛入學時年齡只有5、6歲,且有6個孩子住校。每周星期一早上,對孩子們各自從家里帶來的蘋果、桔子、牛奶等食品,我總是認真整齊地放在教室后面的櫥子里。每天在課間操前,我就為他們洗好蘋果,用熱水燙上牛奶。課間操結束后,休息片刻,就可以吃了……孩子們一個個吃得津津有味,大家其樂融融,教室里充滿著溫馨與愜意。
三
愛心是一種高尚情操,它包含著對孩子們一種“潤物無聲”的關愛。2006年冬天,我看到孫同學的手背上裂了許多小口子,真是心疼。于是,每天早上、中午我都用熱水給他燙手,擦干后,再涂上愈裂霜,并囑咐房同學幫他洗刷餐具。幾天后,看到他手上的小口子逐漸愈合了,我心里才踏實下來。還記得有一次,學生國某肚子疼,我及時送她去附近診所看醫生,拿了藥后又坐車把她送回了家……像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如:幫學生釘扣子,剪指甲、梳頭發等等。不厭其煩地做好簡單、平凡的小事,都源于心中的那份愛。
悉心的呵護,總會換來讓人欣慰的碩果。最讓我感動的是今年7月初的一天,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個陌生號碼,我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接了。“張老師,您好,我是房澤的父親。”
房澤同學是我2004年到2010年教過的一名學生,2010年6月,市教育局下文件把各區縣里的聽障孩子統一收并到淄博市特教中心,10個孩子在我教了六年后離開我們步入了新的學校。這個班的孩子我付出的心血最多,從他們5、6歲一入學,我就帶著他們,感情非常深。況且,他們使用的一直都是人教版普通小學的教材,與正常孩子學習同樣的知識。
“哦,房澤爸爸,您好!”“張老師,房澤被長春大學和北京聯合大學錄取了,現在還沒確定去哪所學校,先跟您說一聲,感謝您對房澤的教育和幫助,改天,我們去看望您。”聽到這兒,我頓時感覺一股暖流涌上來,眼睛有些濕潤了,孩子離開我們學校7年了,我和家長也沒再聯系過,孩子有喜訊能想著和咱分享,這是多么榮幸和幸福的事啊!“祝賀,祝賀!” 祝福我的學生們!
四
“積沙成丘,集腋成裘”,積累材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自使用實驗教材以來,我非常重視反思與積累。從第一冊到第六冊,每教過一個新的單元,我總要重溫教學過程,及時進行反思記錄,累計寫出了兩萬余字的教學摘記,有6篇論文獲獎,其中一篇榮獲國家優秀教研成果一等獎。我們的工作需要付出,同時也需要獲取專業的提升。
每天早上,我總是帶著微笑,把孩子迎進教室。每堂課,我總是帶著真誠,走進孩子的無聲世界,用真心和孩子溝通,用關愛呵護孩子成長。我熟悉了他們的聲音,習慣了他們的手勢,與他們有一種心靈的默契和無言的交流,孩子們的陽光、可愛,讓我在工作中多了一份激情,更多了一份從容。守一方凈土,執一份恬淡,捧一顆愛心,獲一生幸福!這是我對特殊教育深深的感悟……
回首過去,春風化雨,我們思緒萬千;展望未來,厚德載物,我們激情飛揚。24年風雨滄桑,薪火相傳, 我們為從事天底下最仁慈、最道德的事業感到自豪,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