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威遠中學、威遠師范學校校長。1988年退休后,他又創辦了威遠縣第一所民辦學校——自強中學。這所學校曾改變了無數寒門學子的命運。而他把學校無償捐給政府的無私之舉,更是感動了威遠人。他就是畢盛麟!今年年初,這位為威遠教育事業奉獻了67年的老人,走完了他91歲的傳奇人生。然而,對于威遠人而言,他那人民教育家的情懷、堅忍不拔的意志、知難而進的精神,早已成為他們心中不倒的一座豐碑!
一
畢盛麟出生于威遠縣永民鄉盤龍灣的一個農村。“你要學會吃苦耐勞,守著家里的土地,養活家人。”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這樣教導他。他雖然沒有像父親說的那樣一輩子留在家鄉,但是父親對他質樸的期待讓他牢記在心。之后的他,無論生活多么艱難,也從不輕言放棄。吃苦耐勞的品質,最終也成就他。
12歲時,他每天上學步行20多里,到威遠縣城讀書。雖然生活艱難,但他仍然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自貢蜀光中學和重慶中學。21歲,他考上四川大學機械系。1950年他回到威遠,在威遠師范學校復課之時,成為一位人民教師。
因為學校教師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勞動等課程他都教過。他憑著滿腔的熱情,硬是在高手如云的威遠師范學校中干出了名堂,而且成為學校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1952年,威遠中學請他擔任數學老師,他連續4年擔任高三數學任務,且連年被評為優秀教師。
1956年起,他開始走上領導崗位,先后任威遠中學校長、威遠師范學校校長。
二
當時,威遠縣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被正式錄取入高中、中專和職高的學生僅占參考人數的13%左右。未能升學的學生家長,八方奔走、四處求人,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找到一個入學機會。恰在這時,國家出臺了鼓勵、扶持社會力量辦學的相關政策。
創辦民校的重任,自然落在曾任校長多年、兩次被評為省勞模的德高望重的畢盛麟身上。 此時,他剛退休一年。于是,經過1年多的奔走籌措,1988年他創立了威遠第一所民辦學校——“自強中學”!
畢盛麟是一個倔強的老人。在辦學上,他有著絕對的自信和不容置疑的信條。他說:“如果不照我的主張辦學,我就不當校長,你們另請高明!”在他的堅持下,“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為教育闖新路,決不牟取個人私利”成為這所民辦學校的辦學宗旨,“低收費、低報酬、嚴管理、高質量”被確定為實現辦學宗旨的具體措施。
自強中學建校初期,無資金、無校舍、無師資,只有一些退休老教師們。然而,在這塊自留地里,畢盛麟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創新性的思維,很快得到了充分的實踐與證明。
三
在自強中學的校園里,聽教師上課,跟學生聊天,聆聽學生的早讀,檢查學生寢室,查看學生有沒有遲到現象……從清早6點忙碌到深夜10點,是畢盛麟的習慣。
大家經常勸他:“您年紀大了,多注意身體,不要太操勞。”面對人們的關心,他總是笑著說:“能夠把余熱灑在教育事業上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畢盛麟認為,要提高學生的成績,就必須提升他們的思想素養。所以,自強中學對住校生的生活管理十分嚴格,對學生寢室的衛生情況每天都要打分,每周都要評比。家長們最普遍的感受是:把孩子送到自強中學后,生活習慣有了巨大變化。
近30年的自主辦學,他始終堅持:收費低標準、一次性收費,讓更多的平民子女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至今自強中學已向包括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在內的全國各大高校輸送了上萬名優秀高中畢業生,向縣內普通高中輸送了幾千名初中畢業生,成為威遠縣中高考的一大支柱。
隨著自強中學的發展壯大,畢盛麟發聲明說:學校的固定資產屬于人民,我不要一分錢。我死后,子女也不能繼承一分錢。
四
畢盛麟逝世的消息一經傳出,他生前的同事尤其是學生,紛紛在網上發文寄托哀思,表達對他的敬意和追念之情:
“他是真正的教育家,最完美的楷模,溫暖我們一生的校長。 ”
“他對同學們都很好,不是父親勝似父親。”
“我最難忘的是老校長每天早上按時守候在校門口,笑容滿面地迎接學生進校的場景。”……
他們中,有不少人曾經得到過畢盛麟切實的幫助或教誨。四川威遠新店中學的官教師說:“在校讀書時,畢校長了解到我家庭困難,減免了我的學費,至今想來都倍覺溫暖。”重慶北碚兼善中學的朱教師說,她選擇到自強中學復讀的原因,就是當初畢校長對她信心滿滿地說過一句話“你明年一定能考上大學”。結果,第二年她的高考成績與上一年相比漲了100分,她也最終如愿以償順利進入大學。四川綿陽的袁教師,當年曾以該校高考第一名的佳績成為學弟學妹們的榜樣,但誰知道,她剛進校時的第一次摸底考試中,考了個倒數第一名。而她成績實現飛躍的動力,主要來自于畢校長的鼓勵與關懷。考慮到她家庭困難,畢校長每月給她50元生活費;得知她考差了,畢校長找到她,鼓勵她不要灰心;她生病了,畢校長親自帶她去輸液……回憶起過往,袁教師動情地說:“在自強中學學習的那半年時間,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是我人生的分水嶺。”
如今,雖然老校長已仙逝,但他曾經的同事和學生們對于他的教誨、鼓勵與期望,記憶猶新。相信在他們的身上,老校長自強不息的精神信念將得以延續,并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