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敏很健談,且聲音富有磁性。只聽他聲音,你根本想不到他已是79歲高齡,也想不到他現(xiàn)在還沒離開講臺,不時要應邀去各地講課交流。讓人更想不到的是,他身患癌癥已8年,先后做過11次手術(shù)。然而即使在治療期間,他依然會拄著拐杖登上講臺,為年輕教師示范上課。
聽過他課的小學生會對他戀戀不舍;被他悉心指導過的年輕教師常常被他的無私幫助所感動。教師的特質(zhì)在他這里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即使初次相識的人,與他交談,也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仿佛置身他的課堂。 這一切,都會吸引你,去了解有關(guān)他的傳奇!
跌宕起伏的早年經(jīng)歷
賈志敏出生在一個富商之家,他的父親是一個頗為成功的商人。解放初期,原本在海外發(fā)展事業(yè)的父親,應邀回國。不幸的是,父親回國后不久就被捕遇害。一家人還來不及悲痛,新的打擊又降落到他們的家庭,他們被勒令搬出原來的居所,而且被戴上了“反革命子女”的帽子。賈志敏的生活就此發(fā)生了突變。那年,他11歲,在小學讀五年級。
之后,一家人艱難度日,依靠目不識丁的母親辛苦操勞掙幾個小錢來維持生計。就這樣,賈志敏勉強讀到高中畢業(yè)。誰想因為 “家庭出身不好”的政治包袱,他連續(xù)四次報考大學,均未被錄取。于是求學無門、生活無著的他,只能在社會上靠打工代職謀生。
后來,又遭遇十年文革浩劫,他及家人再次經(jīng)歷劫難。
文革過后,像很多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一樣,盡管身心都備受摧殘,但更多的卻是重生后對時間的一種緊迫感。他滿懷激情,重新投身于教育,并先后獲得無數(shù)巨大的榮譽。后來他又相繼任上海市浦明師范附小校長、上海市金蘋果學校小學部校長。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繼續(xù)投身教育事業(yè),再次走上講臺。
成為好老師的第一秘訣
毋庸置疑,賈志敏在學生、同事及同行的眼中,是當之無愧的好教師。當有人問及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時,他總是脫口而出說:“首先要學會愛學生?!边@一點,最早是他的大姐賈志勤告訴他的。
他的大姐,長他14歲。上海解放后,她在一所中學執(zhí)教英語,后來由于歷史原因,又改教漢語,且教得同樣出色,很受學生歡迎。賈志敏開始從教時,經(jīng)常求教大姐。
大姐教賈志敏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設計教案,如何駕馭課堂,如何評改學生的作文等。她待人真誠,學識淵博,語言生動,語感極佳。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只要一經(jīng)她敘述描繪,就會變得生動有趣,讓人愛聽。
大姐更教賈志敏怎樣當好老師。她常說,教師首先要愛學生,其次要讀書。愛學生是立業(yè)之本,讀書是立身之本。如今,大姐已經(jīng)去世多年,然而,她的言行卻感動并影響著賈志敏的一生。
后來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更讓賈志敏深深體會到, 愛事業(yè)、愛學生是教師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原動力。只有播下愛的種子,才能得到真的收獲。 這愛的落腳點,除了要全面關(guān)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外,更多的是要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歡愉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在毫無精神壓力的氣氛中學習并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變“要他們學”為“他們自己要學”。
為此,賈志敏認真對待每一堂語文課,課前花大量的時間熟悉教材、查閱資料、精心備課,不放過教學上的一個難點,不放棄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語文教學重在對語言的學習、運用
賈志敏的語文觀,深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的影響。他一直堅守這樣的樸素的教學理念:語文學習即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 他認為,掌握了語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內(nèi)容,學會了表達形式,形成了語文能力,那么,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即自在其中,所以執(zhí)教者要能以課文為例子教會孩子說話和寫話。
以下兩個方面對他的教學可見一斑。
◎ 抓住契機,培養(yǎng)語感
賈志敏認為,語文教師要保持對語言的敏銳,有良好的語感,教學生準確運用語言。 他的課堂語言總是那么形象生動、機敏睿智、充滿親和力,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調(diào)動課堂的氣氛。
有一次,課堂上有個小朋友寫的作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來?!辟Z志敏當場糾正說:“你這句話有四個毛病:第一,‘我’和爸爸這個‘和’用的不當,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應用“我隨爸爸’;第二,‘有幸’不當,你到杭州來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來很快就到了,所以應是‘我有幸隨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說‘到杭州來’,應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內(nèi)容應該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喪,也叫‘有幸’嗎?”賈志敏敏銳地捕捉到了學生語言的問題,而且很清晰地指出問題所在并當場糾正。他過硬的語言功底,不僅征服了在座學生,也征服了在場的聽課教師。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某個詞語的含義或者讓文中的內(nèi)容更加直觀,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情感、心理,教學時賈志敏常常用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讓語言符號立體化。
一次執(zhí)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在引導學生認知“掙”一詞表達的含義時,他請一名同學上講臺來示范這一動作——他先把學生抓住,然后讓學生做出向外“一掙”的動作。這樣通過形象生動的動作扮演,不僅讓學生對詞義的理解更深刻,也活躍了學生思維,養(yǎng)成準確表達的意識,培養(yǎng)了良好的語感。
◎ 善于引導,適時訓練
賈志敏說,小學課本里的課文沒有多少深奧處,能識字者往往一看就懂,一讀就通,重要的是怎樣組織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所以在授課過程中,他摒棄如多媒體之類的教學輔助形式,注重與學生互動、對話,有意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他認為,語文課應該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所以,賈志敏的課,只用粉筆、板擦、黑板和自己的一張嘴。他樸素的表達、真誠的教學以及對學生實實在在的引導,都令人耳目一新。
如執(zhí)教《我的發(fā)現(xiàn)》教學片段:
師:那么這些詞的意思明白嗎?先解釋帶點的詞。“疾”什么意思?“腿腳有疾”什么意思?
生1:“疾”的意思是某個部位生了毛病。(師糾正:“某個部位”不要了,“疾”就是毛病。)“疾”就是毛病,“腿腳有疾”的意思就是腿或者腳有毛病。
師:對了??吹诙€,“辨”什么意思?然后“足音辨人”什么意思?
生2:“辨”的意思就是分辨。“足音辨人”意思是以腳步聲分辨是哪個人。
課堂上,賈志敏總是能抓住任何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機會。當學生不能很好地組織語言并完整簡明地準確作答時,賈志敏就先做示范,再引導學生模仿作答。這樣日積月累,習慣成自然,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會得到很大提升。
再如執(zhí)教《推敲》教學片段:
師:請看著黑板表述一下。
(1)賈島在( )去( ),結(jié)果( )。
生:賈島在深夜去看朋友,沒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詩。
師:看第二個。
(2)他對詩中的( )字究竟是用( )還是( )猶豫不決,甚至于( )。
生:他對詩中用“推”還是用“敲”猶豫不決,甚至一路走,一邊比比劃劃。
師:誰能把兩個問題連在一起說。
(讓一學生把兩個問題連起來說。)
……
(先后讓兩名學生把四個問題分別連起來說。最后把黑板上的提示擦去,再請第三位同學說一說。)
對于這篇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教者在課堂上花了很多時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反復練習,最后終于能比較流利地說出一段話。
不僅是訓練學生說話,他還常常訓練學生寫的能力,讓學生大膽想象、勇敢表達,且樂于分享。思維的碰撞自然最能開啟學生的心智,讓他們品嘗語文學習的趣味。如課文《驚弓之鳥》結(jié)尾處,寫到更羸向魏王講述“大雁掉下來”的原因之后,卻沒有再寫魏王的話。為此,他設計了一個拓展性練習:讓學生寫幾句魏王贊美更羸的話。 再如講到課文《母親的鼓勵》時,他設計了一個說話和寫話訓練:先讓學生說一說“母親給予兒子鼓勵是哪三次?分別是怎樣鼓勵兒子的?”,然后,再讓他們寫一寫,給文章“補白”:假設在高中三年級的家長會上,教師會說些什么?母親又會怎樣鼓勵兒子?
教育應以育人為目的
賈志敏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始終堅持這樣的觀點: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育人”。
不久前,他很早以前的學生來拜訪他,談及那時他教的課文,他們都不記得了。他們只記得那時很喜歡上賈志敏的語文課。因為賈志敏的課堂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學生說:“你讓修改的那句‘最后,由我和姐姐爭奪冠亞軍’的病句,我至今還記得……”有學生說:“在你的語文課上,我們養(yǎng)成了終身讀書的習慣及收集語文知識的習慣。你的課上,我們聽到許多難忘的故事,還看了不少有趣的讀物。這對我們以后的健康成長不無好處。”這讓他很欣慰于自己對“教育以‘育人’為目的”的堅持。
一次,他去嘉定拜訪錢夢龍老先生。談及教育的話題時,錢夢龍?zhí)崞鹱约盒W時的一次經(jīng)歷。那時他是一個留級三年、不愛學習的學生,而新來的一位語文教師教他查字典,還夸他聰明,認為他一定能學好語文。之后,教師指定他把生字抄寫在黑板上,指著黑板上他寫的生字,領著大家朗讀……這讓錢夢龍受寵若驚,從此發(fā)生轉(zhuǎn)變,開始發(fā)奮學習。所以,錢夢龍堅信:教育是對學生的引導、培養(yǎng)與影響。這一點,他們是有共識的。
已故教育專家陳鐘梁曾跟賈志敏說起,做語文教師,嘴要甜,要會表揚學生。對此,賈志敏也有同感。在實際教學中,他特別注意自己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從不吝嗇贊美的語言,也常常以充滿愛心、智慧的話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呵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他說:“優(yōu)秀的教師從來就是成功的激勵大師。”
賈志敏的家里經(jīng)常有原來的學生來拜訪,其中不少就是當年的“后進生”。有一年,一位家長帶著已長成了大高個的兒子,來他家致謝。這個學生當年曾經(jīng)因調(diào)皮、成績差,要被學校開除。賈志敏挽留了他,并觀察到他的閃光點,鼓勵他、表揚他。結(jié)果這個學生最后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成績變得非常好,最后去了英國留學。
愛因斯坦曾經(jīng)這樣對教育下定義:“如果你忘記了在學校里學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倍F(xiàn)在,我們離真正的教育還有多遠? 這是賈志敏所憂慮的,也更加增強了他為教育發(fā)聲的使命感。所以,他休閑在家的時候,也會筆耕不輟,著書撰文。今年4月,他出版了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的《與講臺同在》一書。
學習不輟,癡心不改
賈志敏常常這樣自我介紹說:我是一名小學教師,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語文教師。盛名之下,他依然保持著對教育的執(zhí)著追求與探尋,保持著謙遜的學習態(tài)度。
他深知學無止境,所以即使受健康狀況所限,他還是會盡可能地出現(xiàn)在與同行們做學習交流的場所。
最讓他他念念不忘的還是他的講臺。很多人知道,賈志敏身體不太好,常常心疼地勸他說不要這么辛苦。他總會說,他工作了一輩子,一生都獻給了課堂,“離開這三尺講臺,一刻也無法生活”。是的,三尺講臺雖然不大,但承載了他人生的大半時光;教師職業(yè)雖然普通,但因為熱愛,已是他生命的價值、快樂所在!所以,即使他現(xiàn)在疾病纏身,但只要有機會能為教育事業(yè)做點貢獻,他一定是當仁不讓,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