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一千個家庭,便有著一千個教育觀。在這些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就如不同環境下長成的小樹,也許有些又高又直,有些卻病病殃殃。周守成和陳地美兩夫妻告訴我們:他們就是要幫助每棵小樹都能盡量長得更挺拔。
誤打誤撞走進家庭教育
從重點大學的貨幣金融專業畢業,在政府機構做著安定的公務員工作,這是當時多少人羨慕的生活,周守成卻不安于這樣的穩定,毅然辭掉了這份工作,到咨詢公司做上了企業培訓,在那里,他偶然認識了一位從國外歸來的做親子教育的朋友,便執念在了這份教育關系之中。于是,在2006年的那個冬天,他在小區召集了一批孩子,和他們一起讀課外書、講故事、做體育鍛煉,教導他們助人為樂。用現在的話說,便是對他們進行“綜合素養”的培養。那之后,便開始租場地,開始了10年的培訓生涯。但在10年前,家長和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意識很淡薄,他們更關注的是孩子的學習,沒有辦法,周守成和陳地美開始做家教、托管、培訓,在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發現,真正要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是改變學生,而是要改變家長,一年多后,便走上了家長培訓的路。那時的他們對這一塊的知識儲備還不系統,他們便在網上搜索,開始學習整個家庭教育系統的理念。
用堅持換來的人山人海
在開展家庭教育培訓之初,困難重重,他們自己給自己定了個期限——兩年。用兩年的時間去喚醒家長的意識。于是開始四處聯系學校,給學校家長免費培訓,卻四處碰壁,屢遭拒絕。校長信不過他們,怕他們要去學校賣光盤;家長信不過他們,不知道他們想忽悠些什么。終于在一所學校,在他們再三和校長保證的情況下,校長同意讓他們試一試。他們立馬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了解這所學校的家長構成,給學校相關教師打電話,從教師那里提取最真實的例子。很多老資格的教師說:“你們這些講座沒用,浪費你們的時間,我們這里的家長都有幾個孩子,你叫他們來學習,他們是不會來的,他們只會給你說讓你教育教育,該打就打,該說就說。你若是告訴他孩子受傷了,他們立馬就來了。”讓他們欣慰的是,學校很配合,提前半個月,學校每隔兩天給家長發一次培訓通知,并且開設家長信箱收集家長們的教育問題。到了開講座的那天,出乎意料的人山人海。家長們也表示受益良多。
周守成和陳地美告訴我們,對于那些不理解和不接受,他們的方法只有一個——堅持!
成功的甜頭比什么都重要
陳地美告訴了我們一個她仍記憶猶新、感觸頗深的故事。那是2015年12月1日的下午,一位媽媽和外婆牽著一位5年級的小男孩小輝來到工作室告訴他們:學校不要孩子去上學了!第一次和孩子交流,孩子什么都不說,兩只眼睛只是死死的盯著手機,為了和孩子更親近,陳地美花了4個小時的時間,以都姓陳和孩子套近乎,孩子居然就認了這個“姑姑”。但要解決問題,必須要借助學校的力量,于是找到學校校長,校長很是配合,把孩子帶到辦公室聊天,聊了整整45分鐘,可孩子一句話都沒有說。校長搖著頭,牽著孩子的手走進教室,但那一刻,同學們對這個平時瞧不起的孩子為什么有如此特殊的待遇投來了復雜的眼神,從此,小輝有了點威武的精神頭,心中多了點自信,同學們也少了些嫌棄的眼光。
學校有個習俗,每次期末考試后,校長會請該次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一起吃圓桌餐,當陳地美了解到校長給他承諾過,如果這次語文、數學成績能上60分,就能吃上校長的圓桌餐時,問小輝“你想去吃圓桌餐嗎?”
小輝小聲地回答“嗯!”
辦過輔導班的周老師問了他幾個關于圓的問題后,對小輝的水平有了些譜,于是問他:“你想不想每科上90分?”
“真的嗎?”
“從明天開始,每天放學后到周老師這里來,我給你輔導。”
還有4天的時間,周守成每天晚上給他梳理知識點,把他的弱點進行強化訓練。幾天后,當小輝拿到雙科90分的成績,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學校廣播的表揚名單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是一種無法用任何語言形容的喜悅之情。
以觀察為主的夏令營
各式各樣的夏令營是現在的流行,而周守成、陳地美這里的夏令營卻有些與眾不同。他們注重的不是孩子們在夏令營期間有沒有吃好、玩好,有沒有學到什么知識和技能,而是在夏令營期間去觀察每一位孩子的行為表現。在夏令營最開始報名的時候,就讓家長填寫各類表格,收集孩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孩子在家的表現,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孩子平時的狀況等,咨詢師團隊先研讀,對孩子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然后在活動的過程中去觀察這些東西是不是真實。孩子的語言可以撒謊,但行為卻很難撒謊。夏令營結束后,他們會給每一個家庭提供一份觀察報告和家庭教育指導建議。最后對所有參加夏令營的孩子作一對一的訪談,了解孩子眼中的家庭,孩子的心情,孩子的學習,孩子對父母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對同學的評價等,目的是收集最真實的資料,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夏令營的最后一天讓家長一同來參與,給家長做培訓,和家庭溝通每個孩子的表現,以及父母需要做的事情。
那個家庭教育的未來藍圖
未來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周守成、陳地美畫出了一個“共享教育”的藍圖。一個孩子在一個家庭里成長,這個家庭帶給他的影響會很大。比如一個孩子成長在教師家庭,他就會受到教師家庭的影響,能不能把這個孩子交換到一個醫生的家庭、IT家庭,或者是警察的家庭去生活一周呢?把社會中的各種家庭資源整合起來,把自己的孩子放到別人的家庭中去,對別人的家長也是一種成長,他們在和孩子溝通時,態度上會更加注意,孩子在與家長的相處中,也會有所思考。很多孩子在高考填志愿時,不知道該怎么填,每天讀著那幾本書,不清楚職業,不清楚行業,不清楚工種,是因為見得太少。把家庭教育的資源共享,讓孩子的思維多維度、多元化,孩子接受的東西自然就多了。
就在去年,重慶市第一家以立法的形式出臺了《家庭教育促進條例》,把家庭教育提高到了政府的層面,“這一年變化很多,學校開始重視了,有婦聯專門的部門來做家庭教育工作。對于以后的家庭教育,我們信心十足地看到了她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