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今年早些時候,中央農辦負責同志對聚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做出解讀:“要讓農村成為引人入勝的天地、農業成為令人向往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怎樣達到這種理想愿景?“新農人”凌繼河用實踐做出初步回答。(新華社2月9日訊)
南昌安義縣人凌繼河,曾在商海打拼多年,7年前,這個“喜歡干別人不愿意干的事”的人,投資千萬注冊江西綠能農業公司,開始“二次創業”。他在農業供給側改革探索之路上有幾點值得稱道。
一是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他把流轉的1.9萬畝稻田分成若干分區,聘請種糧能手管理,對受聘者確定基本產量,每月預領5000元工資,年底根據產量頒發獎金。后又創新“土地托管”模式,給周邊散戶、大戶當“保姆”,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托管服務,基本是“一個電話打過去,什么都能解決!”這種用專業隊伍提供專業服務的方法,不僅能在不改變土地經營權的情況下,讓小規模農戶分享規模經營的收益,不為種糧發愁,不為賣糧犯難,而且使他們創業與種田兩不誤,帶動更多農戶致富。2016年,托管面積達3萬畝,2017年目標5萬畝。
二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向經營管理要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在政府支持下,每年投入百萬元,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建成9000畝高標準糧田。先后購置機械設備420臺套,翻耕、播種、收割、烘干等均由機械完成,節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由于經營規模大,他能以更低價格購買農資、農機,使托管農戶種田成本每畝降低150-200元;由他引導種植的優質水稻,以高于市場價每斤1角多的價格收購,每畝增收100多元,一增一減每畝田多掙兩三百元。在糧食市場低迷,農民遭遇賣糧難的情況下,他自建大米加工廠,打造自己的綠色大米品牌,計劃開專賣店100家。
三是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他的米貴到6元一斤,可周邊百姓都到這里買米,原因是他帶頭調整種植結構,廣泛應用新技術,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質量安全監管,使用化肥農藥嚴格按相關技術要求執行。由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綠色、天然、美味的精制優質大米,拓展中高端供給,品牌影響力、美譽度不斷提升,消費之火越燒越旺。
七年辛苦不尋常,凌繼河正信心滿滿地朝著他預期的目標前進:其一,讓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是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在一些地方,生產糧食成為“賠本”買賣,但他聘用的種糧能手總獎金額,從當初的56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308萬元,個人最高獎金達30萬元;托管服務為農民增收800萬元。他承諾,今后不但要為他管理農田的能手發百萬獎金,還要給托管農戶創造千萬紅利。
其二,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人們對農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苦”上,但凌繼河回答,現在完全不同了,種、收基本實現機械化,種田變得輕松;農民一年中只有7月中下旬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平常一般8小時,難怪要求受聘和托管的農民趨之若鶩了。他的事業還吸引了一些大學生,專攻數控專業的90后大學生湯林敏,管理著日處理240噸的烘干基地,他說,這里讓他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變。
其三,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他追求“綠富美”,環境得到改善,土壤得到改良,稻田里青蛙、小魚多起來。在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同時,還注重農旅融合發展,逐步將“三農”功能向休閑、觀光、體驗等鄉村旅游拓展,已建成古農具展示、水稻耕種、水果采摘體驗區和金花油菜觀光區……吸引城里人紛至沓來。
凌繼河做的事并不神秘,但他通過早期實踐,印證了中央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正確性,回答了“誰來種田”“怎樣種田”等重大問題。他通過實實在在“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讓更多人相信,農業農村可以大有作為。雖然各個地方、每個人情況不同,不能“依樣畫葫蘆”,但我們堅信,只要堅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凌繼河的今天就是廣大農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