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波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市目標,始終把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作為一項戰略性任務來抓,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新成效。據初步測算,“十二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5%,2016年全市實現文創產業增加值586億元,占全市GDP的6.9%,文化產業增加值在總量上排名全省第二,在占比上排名全省第三,尤其是文化制造業總量在全省居于首位。
文化產業特色鮮明成效顯著
回顧近幾年來的工作,主要有五個方面的特點:
1.重視程度普遍提高。圍繞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市委、市政府把各地文化產業納入目標管理責任考核。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每年安排2-3次專題聽取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匯報,每年由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全市性文化產業相關會議,開展專題研究和部署。調整充實了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親自擔任組長,全市各地按照市本級模式分別調整領導機構并配置相關人員。文化產業專項資金也在不斷增長,2016年達到2億元,通過銀行貼息、項目獎勵和項目補助等形式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2.主體培育成效明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寧波廣電集團等國有文化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和融合發展,加速向綜合性新型文化傳媒集團轉變,寧波演藝集團先后獲得了“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等榮譽。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中堅力量,音王、廣博、得力、大豐、海倫鋼琴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蜚聲中外。全市共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3家、省級5家、市級28家,國家級文化出口重點企業15家、省級13家,境內主板上市企業4家,新三板掛牌14家。
3.產業結構日趨合理。文化制造業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文化內容產業、文化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5年全市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之比為35∶65。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占文化產業比重12%左右,成為極具增長潛力的亮點,文化休閑娛樂、廣電影視服務發展提速,文化與制造、金融、科技、旅游等產業融合進一步深入。
4.招商引資勢頭強勁。2015年起,我市掀起了文化產業大招商的熱潮。2016年全年共引進文化企業超過1200家,注冊資金超過70億元,其中注冊資金超過1000萬元的文化企業有300余家。簽訂引進重大文化產業項目60余個,簽約意向總金額超過350億元。
5.平臺功能日益強化。產業集聚平臺得到加強,全市建成32個各具特色的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其中國家級園區5個、省級園區3個,鄞州國家廣告產業園、寧波國家大學科技園區、和豐創意廣場、象山影視城等特色產業園區集聚了大批文化創意企業,初步形成功能清晰、定位明確、錯位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空間格局。文化金融服務平臺支撐作用日趨明顯。
七大工程打造文化產業升級版
當前,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文化產業作為高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強滲透帶動性的“綠色產業”“幸福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寧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了“著力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打造一流的城市軟實力”的戰略任務,為加快推進寧波文化產業發展明確了方向。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按照“躋身全國大城市第一方隊”的標準,著重推進以下七大工程建設,趕超發展、爭先進位,全力打造文化產業升級版,為建設國際港口名城、打造東方文明之都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
1.推進“企業主體培育工程”。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企業聯合、整合、重組。推進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寧波廣電集團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推進文化品牌實驗室工作,發布文化企業品牌排行榜,推進文化品牌價值評估,做大做強文化旗艦企業。二是大力扶持高成長企業。成立寧波市文化產業基金,培養一批有市場前景的文化企業。制定文化企業轉型升級、升位增量獎勵計劃。開展成長型中小文化企業經營管理和品牌建設能力專項培訓。三是積極培育創新創業企業。培育更多文化市場創新創業主體,力爭實現每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都有文化產業孵化平臺。努力引進創業人才和團隊,逐步提高大學生創業扶持力度。積極實施“文化+”行動,促進文化與制造、金融、科技、信息、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產品結構和行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推進“載體平臺搭建工程”。一是升級一批文化產業園區。促進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轉型升級,在提升發展現有國家級產業園區的基礎上,新增5家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各區縣(市)整合或新建2-3家市級以上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深化文化產業園區運營機制改革,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園區發展建設。重點推動寧波文創港、音樂港建設,在中心城區拓展文創產業發展空間,培育新的消費空間。根據國家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基地)的建設要求,謀劃一批符合當地制造業特色的制造業與文化融合發展集聚區,創建國家級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基地)。二是建設一批文化特色小鎮。立足我市文化產業實際,集聚文化高端制造、文化旅游、傳統工藝、民俗文化等產業,謀劃和建設一批產業特色明顯、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文化特色小鎮。三是搭建一批基礎服務平臺,如寧波文化產業發展服務云平臺、文化產權交易平臺,以及區域合作平臺。
3.推進“重點項目推進工程”。一是加強重點項目謀劃和落實。加強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研究,謀劃一批龍頭帶動型項目、消費拉動型項目和突破補鏈型項目。加強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跟蹤落實,加快推進寧波文創港、寧波音樂港、月湖歷史文化街區等一批投資規模大、投資強度高、投資主體優的航母級項目建設。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文化產業招商項目儲備庫,實行主要領導招商責任制,相關部門全力協作形成合力。依托寧波文創港、寧波音樂港、杭州灣新區、梅山新區、高新區、保稅區、東錢湖旅游度假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大平臺,圍繞寧波文化產業八大重點行業,重點聚集全國文化產業十大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強化精準招商和產業鏈招商,爭取在引進大項目、好項目上有大的突破,培育一批更具競爭力的領軍型大企業。三是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采取專題招商、上門招商、重點區域和重點集聚區平臺招商等方式定向招商,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加快項目落地。實行“洽談—簽約—落地—投產—達效”全程跟蹤,為項目提供“全過程、零距離”服務。把產業招商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制定文化產業招商引資目標任務考核辦法要建立完善招商項目通氣、跟蹤、調度工作機制,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環境。
4.推進“文化金融提升工程”。一是完善文化產業基金。充分發揮寧波市文化產業基金的效能,引導金融資金、社會資本投資我市文化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產業集聚平臺。二是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推動優質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十三五”期間,爭取新增掛牌和上市企業30家,支持上市文化公司再融資。鼓勵銀行設立文化產業支行、文創產業專營機構,探索小額股權眾籌融資在文化產業的試點。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市文創小額貸款股份公司,加強資金支持和風險補位。三是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制定鼓勵引導和扶持政策,推動寧波主體數量和資本規模巨大的社會資本加快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鼓勵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和以PPP模式、股權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模式,多元主體、多種方式參與到文化產業當中。四是建立風險保障機制。建立市中小文化企業信貸風險資金池,推動市、區縣(市)兩級聯動的風險池建設或組建區域內風險池,對銀行為文化企業發放貸款或提供擔保產生的風險進行補償。
5.推進“文化消費拓展工程”。一是加強文化消費熱點培育。抓住寧波成功創建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的契機,有效傳播文化品牌,制造消費議題,渲染消費氛圍,培養激發受眾消費興趣和欲望。實施“夜文化、夜休閑、夜寧波”品牌工程,謀劃建設特色文化夜市,打造“夜游寧波”專線。組織開展大型文化會展、節慶系列活動,引進舉辦國內外頂級重大體育賽事和文化商業演出,以活動帶消費。二是推進文化產品供給創新。優化文化產品供給結構,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精品,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建立政府“以需定供”的菜單式購買方式,擴大文化消費卡的普及面和消費范圍。積極開發文化消費信貸產品,活躍消費市場。加快優秀文化產品的網絡化、數字化轉變,拓展“線上線下”文化消費形式。三是優化文化消費設施環境。鼓勵將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以“商業+文化”模式,改造一批傳統商圈,打造一批文化綜合體。將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建成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產業示范街區。
6.推進“文化貿易促進工程”。一是鼓勵文化企業“走出去”。加快籌建寧波市文化貿易信息服務平臺,定期發布《寧波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目錄》和《寧波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目錄》,加大對入選企業和項目的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企業在境外開展文化領域投資合作,建設國際營銷網絡,通過電子商務等交易模式拓展國際業務。大力發展對外文化中介服務機構,培育文化專業貿易公司和代理公司。積極參與國家海外文化傳播布局建設。二是推進貿易活動平臺建設。依托寧波特色文化產業博覽會、浙洽會、消博會、海洽會、中國——中東歐投資貿易博覽會、中國國際文具禮品博覽會等展會,開展寧波文化產業特色展示與交易。組建寧波文化交流中心,策劃文化藝術展覽、文化藝術演出、文化交流等主題活動。加快籌建寧波市文化貿易信息服務平臺,定期發布寧波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目錄,加大對入選企業和項目的扶持力度。三是加快推進寧波文化保稅區建設。結合寧波保稅區的政策和功能,依托保稅區探索發展保稅文化貿易,著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文化貿易園區,爭取打造國家級文化出口基地。支持文化企業在境外開展文化領域投資合作。
7.推進“人才隊伍支撐工程”。一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茖W制定人才引進和培育規劃,制定寧波文化產業人才需求目錄,建立定期發布、緊缺預警機制,從政策、制度、生活環境、文化休閑空間等多方面著手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吸引高端文創人才機構和文創類高校畢業生到寧波創業就業。深入實施“泛3315計劃”,堅持海內海外兩個人才市場并重,引進文化緊缺人才。推進寧波大學、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等高等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和校際合作,創新“產學研”模式,培養一批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創新型、高層次的文化產業人才。建設一批集生活、工作、娛樂于一體的文化人才集聚區,加強人才交流合作。二是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健全文化產業人才評價機制,深化企業職稱自主評價和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等方式,鼓勵文化企業實施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提高文化產業人才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培育和推動寧波文化創意階層的崛起,進而提升寧波文創人才供給水平,實現文化人力資本升級。
責任編輯:吳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