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曙區按照“黨建+公益”的理念,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公益組織培育孵化、成長壯大、發揮作用的載體機制,實現社會組織黨建與社會組織發展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礎上,海曙區大力打造“善集”公益一條街,形成了黨員公益平臺蓬勃涌現、黨員公益團隊茁壯成長、黨員公益服務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
堅持立體覆蓋
推進黨員公益平臺普及化
包裝精致的烘焙餅干、用心描畫的藺草圓扇、制作精美的手工肥皂……除了社區社會組織和公益組織制作的公益產品外,市民還可以進行“體驗式公益”,享受公益服務、租借場地開展公益活動、分享公益創意等。
這里就是海曙區“善集”公益一條街。
2016年,海曙區進一步拓展社會組織黨建服務中心功能,建成長120米、占地2000平方米的“善集”公益一條街。目前共匯集28家社會組織的63種產品、13類服務,成為黨員志愿服務品牌集聚的“公益高地”。黨員來到公益街既能做公益、體驗公益服務,又能過開放式組織生活,還能領略甬城本土文化,使公益與黨建、文化有機融合。
借著公益街建設的東風,以公益一條街為總站,8個街道公益超市、23個社區商圈鋒領銀行、5個基層站所公益實踐基地等為分站的三級網絡應運而生。公益街層面,海曙區側重完善黨對社會組織的管理指導,培育潛力大、組織化程度高、服務能力強的專業社會組織;街道公益超市層面,黨建指導站統籌開展黨建工作;在社區、商圈,黨建、業務一起抓,黨組織全力支持社區社會組織茁壯成長。三級網絡將公益組織黨建指導、培育成長等功能送到家門口,實現了黨建公益平臺的廣覆蓋。
緊抓“互聯網+”契機,海曙區還推出了“甬·志愿”APP“善集”專區,打開了黨員帶頭做公益、帶領群眾做公益的新篇章。專區內設立了公益眾籌、公益集市等功能板塊。點點手機,為空巢老人捐上50元,圓他們拍寫真的夢想;選擇“檔期”,匹配一趟“說走就走”的公益服務……移動端的延伸打造了各類黨建資源集聚、社會組織需求集合、公益產品集成的“網上孵化園”,使之成為永不打烊的網絡公益平臺。通過“善集”公益一條街總站、街道社區分站、“甬·志愿”網店系列平臺的構建,更多的黨員群眾可以就近就便找到公益站點,也可以線上認籌公益項目、認購公益產品,真正實現了“輕輕松松做公益、時時處處做公益”。
堅持突出重點
推進黨員公益團隊專業化
海曙區是寧波市老齡化情況突出的區域。不少住在老小區的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上了年紀外出買菜做飯又吃不消,一日三餐就成了難題。
為解決老年人就餐難問題,一個名為“百歲粥坊”的“草根”社會組織應運而生。目前,“百歲粥坊”每年服務老年人18000余人次,品牌深入人心,居民群眾滿意度高。這個小小的“草根”社會組織,之所以能夠如此蓬勃壯大,原因在于它背后有著強大的黨組織的支撐。
“海曙區委組織部、海曙區社會組織綜合黨支部、鼓樓街道黨工委、文昌社區黨委等等,他們都是我們的強大后援團,我們每走一步都能得到黨組織方方面面的關愛和幫助。”該組織負責人周曉紅如此說道。
為助力“草根”社會組織做強,海曙區以“雙帶雙聯”活動為載體,幫助社會組織理清思路、提升水平。
——實施“民星沙龍”頭雁素養工程。面向全區公益組織帶頭人,定期開展技能培訓、能人工坊、專題論壇、案例研討、考察體驗等系列沙龍活動13場,共培育638人次。“頭雁”們經過此類培訓,進一步增進了公益組織間的溝通聯系,提升了個人的能力素質,切實做好公益組織“探路人、先行者”的角色。
——實施“青苗計劃”團隊培育工程。擇優確定78個黨員領銜、街道備案、團隊素質較高、發展潛力較大、預期作用較好的公益組織,給予包括綜合能力建設的孵化和發展經費扶持,以及區領導、機關團隊結對指導和非公企業結對資助。黨員領導干部每季度至少走訪1次結對基層公益組織,機關服務團隊和公益組織每月至少碰頭1次,雙方深入實地指導組織實施項目,協調解決項目發展的困難和瓶頸。
——實施“紅色領航”活力傳承工程。按照“強帶弱、老帶新”的原則,組織胡道林、嚴婉貞等先進典型領銜的品牌團隊與初創團隊結對幫扶,新老帶頭人結對幫帶,幫助15個黨員公益組織完成新老交替,走出帶頭人“青黃不接”的“斷層”困境。白云街道白云莊社區黨員志愿者團隊“五豆坊”曾因發起人年事漸高而停辦,62歲的黨員張雅萍帶領其他16位志愿者主動接過公益“接力棒”,繼續為社區85歲以上的老人、低保人群、自閉癥兒童等弱勢群體免費磨制“五豆漿”,傳遞出公益的黨性光輝。
堅持長效發展
推進黨員公益服務常態化
“這和我之前帶的團都不一樣,這個公益團充滿了正能量,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覺得公益就在身邊,只要自己愿意參與,伸手就可以觸碰到。”公益導游錢咪咪深有感觸地說。首發的“公益巴士”帶她走進海曙區社會組織黨建服務中心、“善集”和大革命時期寧波地委舊址等公益基地,讓她由衷地感受到了公益帶來的快樂。
“公益巴士”的特色在于“拼客”“眾籌”,通過聚合各方資源推動公益事業發展。依托“公益巴士”調度中心開通“快樂公益線”,全區各級黨組織、兩新組織、黨員群眾可以坐著“公益巴士”,沿著公益風景線,到各站公益基地體驗公益、參與公益。光是“善集”一站就提供了7個公益點13個公益項目,黨員們在現場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服務內容積極體驗。在“馨之園”社會助殘服務中心分享聾啞助殘公益故事,學習基礎手語;在“益兔”寧波市公益產品展銷中心幫助公益組織制作公益產品;在寧波應急救援聯盟學習高空逃生和創傷處理等等,參與者表示“學到了知識,體驗了不同形式的公益,既實用也打開了我們的公益視野”,更推動黨員踐行“一員雙崗”,倡導先鋒示范作用,弘揚社會公益風尚。
依托“善集”,海曙區還建立了社區公共服務購買機制,鼓勵公益組織承接助老助殘、幫貧救困、區域自治等社區一線項目,動員全區非公企業、黨團員通過掌上平臺“甬·志愿”APP開展“情系微公益·我捐一元錢”活動,號召大家捐助助老助殘、青少年服務、救助幫困等微公益項目,通過點滴愛心匯集,聚沙成塔、滴水成涓,推動公益項目順利啟動,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圓夢,提高服務社區精準度。
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活動針對黨團員難以有效開展“隨手公益”的弱點,幫助他們盡己所能精準做公益。首期眾籌項目一上線便“遭遇”火爆場面。“沒想到大家參與的積極性那么高,短短一天時間,我們前期上線的公益項目受到熱捧,不少迅速完成了眾籌目標。”活動策劃者、海曙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楊葉萌為“流金歲月”城市社區空巢老人寫真拍攝項目捐款50元,范俊杰為“成長陪伴”助殘志愿項目捐款10元,于建才為“盆藝匠心”殘疾人職業培育項目捐款20元……眾籌金額爆發式增長,讓不少項目提前完成下線。
同樣受到追捧的還有“鼓樓有約”等系列公益活動。這些活動通過后備箱公益、公益展銷會等形式,把公益產品和服務送到群眾身邊。五谷畫坊的版刻類文創產品、博愛殘疾人服務中心的多肉植物、添翼工作室的精油皂、滿天星殘疾人服務中心自閉癥學員種植的蔬菜等引來市民關注,他們慷慨解囊、傳遞愛心,發揮了黨員助殘的先鋒引領作用。同時,開展公益義賣義拍、便民服務、政策咨詢、微心愿熱領等分項活動,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激勵黨員根據自身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持續參加志愿服務活動。
公益服務長效機制,有效地促進了兩新互動、資源互補和服務提升,進一步擴大了兩新組織的社會影響力,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滲透力,最大程度實現了基層黨建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海曙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謝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