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菲特”臺風對我市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市委、市政府以“砸鍋賣鐵”的決心,決策部署“治水強基”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到2016年推進治水強基實施類重大項目53個,完成投資150億元,確保“三年見效”,即三江干流實現堤防全線封閉,流域和主要平原的主干排澇體系初步形成,規劃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屋頂山塘整治全面完成,防洪減災應急管理體系和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綜合防災能力得到提高。
三年來,全市上下不懈努力,各項建設任務完成良好,共實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53項,完成投資176.8億元,“上蓄、外擋、中疏、下排”的防洪治澇工程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在近年來的多次臺風暴雨防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治水強基”三年行動計劃成效顯著
甬江防洪工程全面推進。規劃實施的184公里三江干支流堤防已建成172公里,余下的12公里全線開工在建,姚江、奉化江等重要江河堤防基本實現防洪封閉,除鄞江外洪水將不再入侵平原,基本實現了中心城區和有防洪任務的縣城防洪達到國家標準。
平原骨干排澇體系進一步完善。鄞東南沿山干河、小浹江、姚江東排工程等一批流域性行洪排澇河道全面建成,三年累計完成河道整治203公里,初步形成了平原排水網絡。全市建成投用強排泵站13座,新增強排能力395立方米/秒。其中,中心城區建成7座,強排能力達到220立方米/秒,進一步提升了區域應急排澇能力。與“治水強基”三年計劃實施前相比,中心城區三大平原內澇水深降低了2-6厘米,受淹時間減少5-10小時。
水庫山塘的保安能力全面提高。鄞州三溪浦、寧海黃壇、東錢湖3座中型水庫和65座病險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全面完成,1070座山塘得到分類治理,提前實現了全市“全面消滅三類壩”和“完成全部萬方以上屋頂山塘治理”的目標,繼續走在全國全省前列。
流域洪水控制體系建設有了新突破。以解決姚江流域防洪排澇為重點,全面推進姚江奉化江流域洪澇治理“6+1”工程。東江上游的葛岙水庫啟動建設,標志著甬江流域所有主要支流上游將全部建有防洪控制性工程;余姚城區堤防包圍工程、四明湖水庫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余姚擴大北排工程的加快實施,姚江二通道(慈江)和姚江上游“西排”工程的開工,姚江上游“西分”工程前期工作的啟動,將進一步完善姚江“上抽、中分”的流域擴排體系。
非工程措施體系進一步完善。防汛防臺責任制全面落實,全市基層防汛能力體系基本建成,縣級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體系基本建成,《甬江流域洪水調度方案》編制完成,完成了甬江流域動態洪水風險分析系統,突破了我市江河洪水預報這一瓶頸。在抗御“燦鴻”“莫蘭蒂”等臺風過程中,其洪水、退水預報成果較為準確,預報精度走在全國前列。
流域防洪及區域排澇能力不足
雖然經過多年努力,特別是近幾年高強度的水利建設,寧波防洪排澇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燦鴻”“莫蘭蒂”等臺風都對寧波一些區域造成較為嚴重的災害,暴露出流域防洪及區域排澇能力不足的問題。
一是中心城區內澇形勢比較嚴峻。中心城區人口密集、產業財富集中,但地處流域排水末端,特別是原海曙及原江東老城區的低洼地,受地勢影響,易澇易災,且持續時間較長。
二是平原排澇能力相對薄弱。雖然近年新建城區可以滿足20年一遇標準,但其余老舊城區排澇能力僅10年一遇,部分低洼地不足10年一遇,而大量的農村一般為5-10年一遇標準。
三是山區鎮村小流域防洪能力較弱。穿鎮過村段小流域治理率不夠高,且治理標準偏低,容易發生山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
四是全社會的防汛意識仍需加強。全社會的洪水風險管理理念尚未樹立,一些單位和個人對可能影響防洪排澇的行為不加約束,人為地加重了災害損失。
力推五大防洪排澇體系建設
面對我市防洪排澇的新形勢和存在的薄弱環節,如何鞏固“治水強基”成效,進一步提升防洪排澇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結合省、市“五水共治”把防洪水作為重點部署的情況,我市按照“洪澇分治、排蓄相兼,分級保護、分區控制,防治結合、整體推進”的治水思路,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全力推進五大防洪排澇體系建設,重點實施20個重大防洪治澇項目建設,計劃完成投資約280億元,為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防洪排澇減災基礎。
推進“洪水蓄分工程”建設,減輕三江干流防洪壓力。推進“上攔”工程建設,基本建成奉化葛岙水庫,全面啟動寧海清溪水庫建設,減少山洪下泄。實施“中分”工程建設,全面建成姚江上游“西排”、姚江上游“西分”、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等姚江分洪工程,實現多通道排水入海。加快擴排工程建設,打通承接姚江西分洪水的余姚北排二通道,持續開展中心城區三江河道常態清淤,擴大洪水排泄入海能力。
推進“洪澇分治工程”建設,減輕山區洪水進入平原壓力。按照洪水和澇水各走各的路的治理思路,基本建成寧波中心城區防洪大保護圈和余姚城區防洪包圍圈。在寧波中心城區防洪大保護圈建設上,城北結合已經開工建設的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將山洪直接東排經鎮海澥浦入海;城西啟動鄞西沿山干河建設,將西側山洪向北導入姚江;城南啟動鄞江堤防封閉和甬新河高樓張堰分洪控制改造,減少洪水分入平原;城東推進東錢湖北排工程建設,讓山洪直接向北入甬江。在余姚城區防洪包圍圈建設上,加快余姚城區堤防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及侯青江閘泵等區域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到2018年形成以中舜江、最良江為主要行洪通道的余姚城區防洪包圍圈。
推進“河道和閘泵工程”建設,完善平原骨干排水網絡。余姚平原,打通北排一通道重要節點,啟動北排三通道建設,形成擴大北排格局;慈溪平原,突出城區排澇重點,及早完成四灶浦排水系統,完善北排體系;江北鎮海平原,加快骨干河道拓疏及出海閘建設,擴大東排能力;鄞西和鄞東南平原,重點拓疏強排泵站配套河道,加快推進主城區分級保護工程方案和排澇小包圍工程建設;奉化平原,進一步完善縣江等支流防洪體系,推進洪水滯洪空間建設;北侖、寧海和象山等平原,突出縣城和重要鄉鎮等的保護,加快排澇工程建設。繼續實施沿江閘泵工程,加快打造沿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干流的閘泵群,提高平原應急強排能力。
推進“山區鎮村防洪工程”建設,減少小流域山洪災害損失。全市以1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面積的小流域中的穿鎮過村段為治理重點,加快山區鎮村小流域防洪工程建設,全面提高人口集居區的山洪防御能力。計劃治理小流域堤防300公里以上,使所有山區鄉鎮鎮區段的小流域全面防洪達標,村莊段的小流域防洪達標率提高到60%以上。
推進“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設,提升應急“防避搶”能力。著力提高“五預”水平,繼續強化“預防第一、預測科學、預報精確、預警有效、預案完善”體系建設。著力強化社會“管控”,加強洪水風險管理,開展重要公共基礎設施防洪風險評估工作;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力度;加強河道水域藍線管理,強化河湖清障執法;積極探索并建立有效的洪水保險制度。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