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初,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學術委員,現執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學。
每位老師都想受到學生乃至家長的尊敬和歡迎,這是人之常情。要讓人尊敬你歡迎你,就得有值得人尊敬和歡迎的理由。我看,對學生的熱愛,對職業的敬畏,是最重要的。那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和專業水平。要達此目的,除了不斷學習、實踐,還得不斷反思、總結。對絕大多數老師來說,學習、實踐幾乎每天都在進行,備課、上課、批改、輔導,很辛苦的;而反思、總結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一是因為忙,沒時間,二是主觀上不重視,認為教了那么些年的課了,就那么回事了,像現在這樣也可以了。不少老師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中倦怠了,麻木了。不能說沒有進步,只是進步得十分緩慢,有時甚至會停滯不前。到了這種地步,還會有多少學生會尊敬、歡迎你?當然,決不能把受到學生尊敬作為自己工作的目的。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應該有追求,肯進取,不然,就多少有點可悲了。想進步,就得不斷在實踐中反思。
反思什么?大致分為兩類:
對教育實踐的反思
首先是對課堂教學的反思,就是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成敗得失進行剖析和評價。就一堂課來說,上完后不妨反思一下:教學目的明確嗎?概念講清楚了嗎?授課的方式方法能激發學生興趣、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嗎?我提出的要學生思考的問題適當嗎?這些問題能給學生啟發并使其思維活躍嗎?學生提出質疑,我回應的方式正確嗎?布置的作用是否難易適度?這堂課哪些地方講得自己幸福學生也開心?哪些地方講得學生沒反應?為什么?等等。
對書籍閱讀的反思
這是指對自己所讀的有關教育的書籍進行思考:最近看了本誰寫的書?書中所述內容哪些很有道理,哪些只是部分有道理,哪些沒有道理?對照自己的教育實踐,對書中內容進行檢驗和研究,并運用書中正確的東西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還可以讀一點語文刊物上各地優秀教師寫的文章,看看人家有哪些值得自己學習,自己存在哪些不足。這種在具體的比較中進行的反思,效果很好。
需要反思的方面很多,重點是反思錯誤,分析犯錯的原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在吸取教訓中悟出教育真諦,這往往是通向進步的臺階。
要反思得有效,應注意這么幾點:第一,不脫離實踐。脫離教育實踐的“反思”,只能空對空,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第二,要實事求是。要抱著科學態度去反思,而不是為反思而反思,否則就找不到準癥結,當然也就談不上效果了。第三,與同行交流。不少老師往往自我感覺特好,這就會有片面性。“旁觀者清。”在自我反思的同時,經常聽聽同行的意見,可能更有利于對自己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第四,須獨立思考。有效的反思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能被人牽著鼻子走,不能讓自己變成別人,而應做最好的自己。每個人的秉性、能力不同,所處環境不同,只能根據自身條件,在反思中做自己能做到的事。
我也是從青年教師一步步走過來的。我有今天的一點進步,是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密切相關的。下面這些都是我做過的,供大家參考:(1)寫教學后記。我剛工作的頭兩年,每教完一篇課文,都要在備課筆記后面寫上幾句,哪些講得好,哪些沒講清楚,及時提醒自己改進。(2)記他人之長。教初中時,我在工作筆記本上記下了同組若干位老師的長處,每人用一句話概括,如某老師課堂語言干凈利索,某老師板書設計規范,某老師課堂提問巧妙,等等,學人之長,補己之短。(3)寫教學小結。每學期寫一次,成績是什么,問題有哪些,今后怎么辦,簡明扼要,千字左右。(4)寫教育敘事。某堂課上得很有體會,就及時記下上課的實況,以供日后繼續研究。(5)搞專題調查。遇到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就向學生作調查,聽聽他們怎么說。我曾做過如下調查: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學生作文狀況調查、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看法、學生對“語文”的認識、“你喜歡什么樣的老師”。每次調查都形成書面報告,從學生反映中找自己的問題,并努力加以改正。我40歲之前只顧上課,反思較少;40歲后,為了不至落后,我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教訓,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我后面二十多年的有些課之所以上得還不錯,跟不斷反思、總結不無關系,但仍時有失誤。我很想繼續上課,以彌補以往的缺憾,但年紀大了,精力不濟了,只能作罷了。
反思是自我完善的需要,是謙虛好學的反映,是積極進取的表現。反思能使自己頭腦清醒,能使教育充滿活力。堅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就能適應學生需求,跟上時代步伐,就能豐富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品質。我認為,這是使自己成為受學生尊敬、歡迎的好教師的重要途徑之一。